在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独立站品牌通过市场多元化布局来分散风险并开拓新市场。然而,品牌全球化扩张面临如何在不同市场落地生根的难题,尤其是支付环节的地域性差异。例如,美国消费者偏好信用卡支付,德国人更倾向于电子支付,而东南亚地区先买后付的普及率不断上升。这些支付习惯的差异为品牌实现本土化提供了关键破局点。
8月28日,由智象出海、品牌工厂联合Stripe举办的“支付即增长——2025出海品牌欧美市场破局私享会”在中国深圳顺利举行。活动聚焦中国出海品牌在欧美市场普遍面临的支付体验、本地合规与转化效率等核心挑战,邀请Stripe专家团队与头部出海品牌高层,共同探讨以支付为驱动的全球化增长新路径。


活动伊始,智象出海出创始人胡剑龙首先发表了《品牌收购的死与生》主题演讲,他表示:“过去由于金融环境利率较低,市场上资金充裕,推动了品牌收购的发展,特别是2021年到2022年,品牌收购非常火爆;但在宏观金融环境收紧的情况下,电商的红利期基本上已经过去了,大家要花更多的精力在品牌和渠道建设上。”


基于此,他提出,品牌收购战略需要从降低杠杆水平、供应链和渠道建设以及收购主体转变方面进行优化。以供应链和渠道建设为例,需要更注重供应链的灵活性以及多元化渠道的布局,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平台如亚马逊,通过拓展独立站、线下渠道和分销商渠道等,降低风险,提升品牌的价值和竞争力。
在品牌收购与运营的优化过程中,支付环节作为连接交易与用户体验的核心枢纽,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渠道多元化与全球化运营的背景下,高效、灵活且安全的支付系统已成为品牌提升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支撑。
作为全球领先的集成支付平台,Stripe一直致力于通过支付技术推动品牌增长。Stripe代表Jennifer发表了《支付即战略——支付引领下的零售变革趋势及Stripe落地实践》的主题演讲。以“AI重塑‘人货场’路径”的趋势作为切入点,谈到了当前客户的痛点以及支付产品的变化,同时也介绍了Stripe为了服务客户需求变化在产品上的迭代和创新。


“今天的商家不再满足于把货卖出去,而是聚焦于如何让用户反复回来、如何在结账那一瞬间把跳失率降到最低,以及如何在跨区扩张时补齐本地支付知识、税务合规缺口。”Jennifer说。
她观察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推出订阅服务以增加用户的复购与留存。过去只有 SaaS 或 AI 工具才谈的“周期性收入”,如今连卖硬件的品牌也开始布局订阅。背后的逻辑非常简单,订阅这样的周期性付费实际上比单次性收入现金流更加稳定,并且能够超越单次客户带来的价值。
Stripe 内部调研显示,2024-2029 年全球 B2C 电商订阅规模将增长 59%。然而订阅场景下的计费策略、优惠券、免费试用、用量计费等复杂度极高,Stripe 因此推出“无代码订阅”方案——后台点选即可上线,最快五分钟完成对接。


用无代码方式,Stripe 系统可根据消费者 IP 自动匹配本地支付方式、多币种价格;若商家想自定义渠道排序、金额上限或做 A/B 测试,也只需拖拽勾选。Stripe 还推出了一款面向 C 端的产品——Link:消费者一次注册,后续结账自动带出邮箱、地址、卡信息,3 秒完成支付,北美实测转化率提升 14%。
当商家把目光投向多国家多币种时,“汇率、汇损、本地定价”又成了新烦恼。Stripe 提供的动态定价组件可实时抓取汇率,把美元基准价换算成当地币种展示;对商家而言,无需承担兑换费,却能因此拉高平均客单价。而针对税务合规的问题,Stripe 也有Tax产品来解决客户的痛点:先扫描义务、再注册税号、再自动计税、透明展示,最后对接合作伙伴一键申报。
在当前AI发展浪潮下,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链路和习惯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提出三条消费链路新习惯:用 GPT 问购买建议、让 AI 直接推荐购买链接、AI 驱动个性化推荐。基于此,Stripe 的 Commerce AI Agent 允许商家把 SDK 嵌入自家站点,实现“种草—推荐—加车—支付”一站式闭环。
近期,稳定币可谓是金融领域的 “流量担当”,热度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4 年稳定币体量已从 5000 亿涨到 7000 亿美元。她透露,Stripe 已成为首家支持稳定币收单的支付网关,目前主要解决三大痛点:信用卡渗透率低的新兴市场、高额渠道费、汇率波动。后台只需打开开关,前端即可展示稳定币选项;争议率、拒付率几乎为零。四分之一的客户已表达接入兴趣。
最后,围绕着“从支付到体验——出海品牌如何打造本地化竞争力?”的主题,智象出海合伙人谢维平与Stripe相关负责人以及出海品牌高管进行了圆桌讨论,从出海过程中遇到的支付痛点与合规挑战出发,谈到了 Stripe如何帮助品牌实现欧美“本地即全球”的商业体验,同时也探讨了支付与消费者购买全生命周期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支付数据反哺业务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