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 触乐(ID:chuappgame)
作者 | 熊宇
几天前,在墨腾的关于印尼电商物流报告的文章下,有朋友留言问可不可以搞个专题,专门介绍在美国上市或者即将美国上市的东南亚公司。
其实,我们正在准备一份关于东南亚即将或者有潜力IPO公司的专门报告 – 也打算为这些公司做一下全球对标,看看是不是如大家所说的估值超高。在这里就先简单说一下其中的一些公司和我们的看法 – 算是开胃菜吧。
相信相关的公司都在赶时间,毕竟现在这么好的市场能持续多久谁都不知道。忍了很久的投行咨询公司律所们应该是终于忙活起来了 – 而更急不可耐的头部公司的投资人们总算盼到了退出的曙光。墨腾在2021年的东南亚十大预测中也提到退出是今年的重点。
已上市的东南亚互联网公司
1. 冬海集团(Sea Group)
冬海集团由原籍天津的新加坡人李小冬和几个朋友在2009年创立,在2017年于纽交所上市。早期更多是以代理英雄联盟、FIFA Online等游戏的Garena为人所熟知。
如今则已成为数字娱乐(Garena)、数字金融(ShopeePay) 、电商(Shopee)三大业务为主的东南亚互联网巨头。其股价自2020年以来,一路攀升,最高接近300美元。市值如今达到1500亿美元。


我们2020年底作出的墨腾2021年东南亚十大预测中也大胆预测过今年冬海集团市值将超2000亿美元。如今年中了,也算达到了目标的一半。
冬海旗下的电商平台Shopee近年来的表现也十分抢眼,在东南亚最大的市场印尼,反超本土头部玩家Tokopedia。同时冲出东南亚,扩张到了巴西、墨西哥、智利等拉美国家。
旗下的外卖业务ShopeeFood也今年开始陆续拓展到印尼、泰国、马来西亚。预计明年东南亚各大外卖平台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
Garena的数字娱乐业务的FreeFire表现相当抢眼,在一片质疑声中仍然保持了生命力。
当然,现在业务相当多元化了 – 如何在现有领导层的管理半径下有效地把各项业务做好会是一个挑战。在这一点上,正确人才的不停引入相当重要。或许,不久之后价值观也会变得很重要。
2. 雷蛇(Razer)
在一众已上市/未上市的东南亚互联网公司中,雷神应该是资历最老的一个。公司由新加坡人陈民亮创立于1998年,很长一段时间是硅谷/新加坡双总部,并最终在2017年在港交所上市。在创立之初,雷蛇是一家游戏周边设备的硬件公司,与互联网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什么关系。但是雷蛇独特的品牌形象其实吸引了不少发烧友。
而国内对于雷蛇的印象更多的则是其推出的灵刃系列笔记本了。


上市之后仅一年,雷蛇便推出了电子钱包RazerPay,同时申请新加坡数字银行牌照(没拿到)。疫情期间也开始生产口罩、并推出全自动口罩售卖机提供RazerPay扫码免费索取。
创始人在社交媒体上也十分活跃,但是背后其实是公司从竞争激烈的硬件行业转型互联网和金融科技的艰难。 五年整体上股价是萎靡不振的 – 整体甚至拖累了东南亚创始人对香港股市的看法。虽然最近有一些业务上的提振,但是除非转型能有明显的突破,不然股价也难有大的突破。


宣布上市计划的新加坡阵营
其实自从今年SPAC逐渐受到追捧以来,就有不少公司都放话出来考虑上市。估计被SPAC接触过的东南亚公司也不少 – 毕竟在现在这个阶段,手上有钱的SPAC比业务实打实的公司要多很多。墨腾一个好朋友的公司就已经被12个SPAC接触过。在谈判中,好公司是掌握很大的主动权的。
有的是真上市且已经在走程序的,比如Grab以及上周刚刚宣布的PropertyGuru。下面我们就选取一部分潜力股做个简短分析。
1. Grab
扎堆上市的东南亚互联网公司中,Grab无疑是最令人期待的一个。经过9年的发展,从出行起家的Grab业务已延伸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据Grab公布的数据,在出行方面,在2018年Grab收购Uber之后,在整个东南亚范围内其实是牢牢占据领先位置的 – 即使在竞争激烈的印尼也在市占率上和本土玩家Gojek不相伯仲。外卖领域墨腾今年初做了估算,除了越南之外,GrabFood在东南亚主要国家市场GMV都是处于领先位置。Grab自己的预测于2021年实现盈亏平衡,并在未来3年达到39%的复合增长率。
今年初,穆迪和标准普尔也分别给出了 B3和B-的信用评级。而相信Grab在宣布和Altimeter旗下的SPAC合并打出了400亿美金的估值后一直在努力准备上市的各项文件 – 估计离正式的filing也不远了。


SPAC之前Grab的前四大股东为:软银集团(21.7%)、优步(16.6%)、滴滴出行(8.7%)和丰田集团(6.9%)。这一轮PIPE融资Grab得到了贝莱德、摩根斯坦利、T Rowe Price、富达(Fidelity)、淡马锡以及马来西亚和阿布扎比主权基金的参与。
其实这个deal对Grab来说相当不错,既拿到了SPAC的高估值,也拿到了传统IPO中才有的一众大佬的背书。
2. One Championship
创立于2011年,对标UFC的One Championship在创投圈一直备受争议。虽然亏损和质疑缠身,但是其创始人和官方都会反复强调自己在体育赛事领域独角兽的地位,以及“20亿潜在观众”。
不过随着疫情的爆发,赛事也被迫中断。无奈之下,创始人Chatri sityodtong也开始学起了特朗普进军综艺,主持了One Championship版学徒真人秀。并请来了Grab的CEO 陈炳耀,Zoom的CEO 袁征等重量级嘉宾。
虽然不知道目前播出效果如何,但是就其创始人社交媒体达人属性加上最近流媒体大热的趋势,应该会比单纯的“互殴”要有意思。
在今年初的时候One Championship就放出消息考虑通过SPAC的方式在美国上市。在6月则有消息称 One Championship已任命高盛和瑞士信贷作为公司上市的潜在财务顾问。估计现在应该在很积极地做数字吧。
3. Ryde
Ryde建立于2014年,是新加坡本土出行服务平台。最初提供拼车服务,随后陆续推出RydeLUXE(类似于专车服务)、RydePET(专注于乘客与宠物出行)和RydeSend(最后一公里物流服务)。
Ryde声称在疫情期间GTV增幅达到400%,并在2020年实现盈利。在年初的时候任命 SAC Capital 为其财务顾问,计划于2022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我们认为Ryde本身的价值其实不大,属于那种巨头下面拾漏 – 不推广可以盈利、一做增长必死无疑的那种。不过, 值得注意的是Ryde股东包括冬海集团,或许也留了一手。冬海应该是没有这个闲心自己去做出行的。
4. SCI Ecommerce
SCI Ecommerce由东北人刘建南在2014年建立,算是东南亚较早的电商代运营玩家。为品牌和厂家在电商平台上提供包括社交电商、电商供销、广告投放、小语种客服运营服务。
SCI在今年五月融资时放出消息计划最早在今年年底赴美上市,并在之后于新加坡二次上市。这一轮融资总额超过了8000万美金,投资者包括以前把冬海做上市的Nick Nash老哥的Asia Partners以及打酱油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旗下的基金EDBI。
5. 二手车平台Carro与Carsome
成立于2015年的Carro在今年六月完成由软银领投的C轮融资时表示考虑在未来1-2年内赴美国上市。创始人Aaron交友广泛,现有股东和友情股东应该囊括了东南亚VC圈的大部。
同样成立于2015年的Carsome今年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家独角兽,顺势收购iCar Asia巩固其在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的优势。Carsome在今年表示正在计划考虑传统IPO或者SPAC方式于美国上市,寻求20亿美元的估值。
其现有股东包括Asia Partners、戈壁创投、活水资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等。值得注意的是,在Carsome收购iCar Asia之后,iCar Asia的母公司Catcha Group也成为了Carsome的股东。Catcha目前拥有一家在纽交所挂牌的SPAC公司Catcha Investment Corp(NYSE:CHAA)。
Carro和Carsome作为东南亚二车平台的佼佼者,墨腾在去年东南亚二手车平台报告中都有提及。总得来说, 东南亚的二手车市场足够大,还有不少有价值的领域有待挖掘,对于东南亚二手车平台报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文末查看报告获取方式。
6. 房产买卖租赁信息平台PropertyGuru
PropertyGuru是一家东南亚房地产门户网站,业务现已几乎覆盖东南亚主要国家, 由Steve Melhuish和Jani Rautiainen在2007年创立。
PropertyGuru在2019年曾经一度计划于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正式挂牌上市的前两天取消IPO。
不过也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PropertyGuru放出消息将与一家美国SPAC Bridgetown 2 Holdings合并上市,合并后估值约17.8亿美元。而Bridgetown 2 Holdings则是由李泽楷和Pay Pal的创始人Peter Thiel建立。
李泽楷和Thiel的Bridgetown之前和很多公司传出过绯闻,包括李泽楷作为第三大股东的Tokopedia 。不过种种原因都没有成事。
来自印尼的互联网公司
1. Bukalapak
不出意外的话,Bukalapk将会是印尼最先上市的独角兽企业。将于八月在印尼证券交易所上市,计划筹集15亿美元。
在我们此前对Bukalapak上市前公布的数据分析的文章中我们提到,非一线城市贡献了Bukalapak近70%的TPV,Bukalapak赋能印尼夫妻老婆店的Mitra业务在2020年有大幅的增长,占到2020年TPV的27%。
根据近期我们推出2021印尼电商报告中的数据,目前Bukalapak的市场份额远远落后于Shopee,Tokopedia,面临的局势并不乐观。上市之后的Bukalapak将能够通过公共市场筹集资金来应对越加激烈的印尼电商市场。


2. GoTo
虽然Gojek与Tokopedia的合并出乎了一部分人的意料,但是作为两家估值最高的印尼独角兽,两家的合并也将在资本市场获得一定的认可。


GoTo之前计划在雅加达和美国举行双重上市,合并之后的GoTo寻求400亿美元的估值。不过因为所得税的原因。几乎一定会先在印尼证券交易上市,预计今年年底完成,而在美国的二次上市可能要等到2022年。
GoTo所面临的压力其实一点也不比Bukalapak小,出行与电商两项核心业务都面临来自Grab和Shopee的激烈竞争。预计上市之后,GoTo将借助公共市场的资金优势在各自的核心业务上抢回市场份额。
3. Tiket
作为一家已经成立了10年的OTA独角兽,Tiket一直十分低调,多数人只是对其比较具有创意性的广告有些印象,也很少看到Tiket的融资消息。直到今年5月其公布了IPO计划之后才为人所注意,其背后的股东-针记集团也随之浮出水面。
目前Tiket正在与一家名为COVA Acquisition Corp的公司进行谈判采取哪种方式上市,并聘请高盛作为财务顾问。关于Tiket背后的股东-针记集团,可以参考我们之前的文章-东南亚OTA独角兽上市背后的印尼财团。
4. Traveloka
Traveloka算是最知名的印尼独角兽企业之一了,毕竟来印尼旅游的游客多多少少都会接触到它,机场也经常能看到Traveloka的广告和服务台。Tiket是其主要竞争对手,虽然现在因为疫情的原因并没有多少游客。


不过伴随着疫情对跨境旅游的冲击,估值也受到不小的影响,去年Traveloka本计划融资5亿美元,但最终仅融到2.5亿美元。Traveloka股东包括了:京东、卡塔尔航空、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Expedia等投资者。
Traveloka目前正在与李泽楷旗下的Bridgetown Holdings Ltd进行谈判,计划通过SPAC在美国上市,寻求50亿美元的估值。在准备上市的过程中,也没忘了为自己50亿美元的估值添砖加瓦,一方面是将精力投入到越南这个疫情相对稳定的市场,另一方面在印尼将业务延伸至外卖领域。
还有印度
扎堆上市这个现象也不仅仅发生在东南亚,在印度也是一样。近日上市的Zomato凭借着不错的表现算是为在印度本土上市的印度互联网公司开了个好头。


此外,由沃尔玛支持的Flipkart,在去年就打出500亿美元IPO估值的口号。然后在今年七月份从腾讯、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卡塔尔国家财富基金手中拿到36亿美元融资,放话出来表示最早将于今年底上市。
还有由阿里巴巴、软银支持的印度支付巨头Paytm。印度的移动支付市场竞争相当激烈,除了本土的PhonePe之外,还有脸书旗下的WhatsApp Pay,Google Pay等国际巨头的竞争。目前Paytm已提交了IPO文件,寻求300亿美元的估值,如顺利上市,也将成为印度历史上最大的IPO。
总得来看,有不少公司都在吵着要IPO,有些公司是实打实的,有些则很虚胖。还有一些,就像冬海之前一样,上市之前不被一级市场投资人看好,上市后没准能打出了另外一片天。
大家对东南亚即将要上市的公司有什么特别的问题,欢迎留言提出,我们会尽量在报告中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