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7月,美国《新闻周刊》公布了第三届美国最佳零售商的年度排名,榜首不是沃尔玛、Kroger这样的全美连锁超市龙头,而花落一家华人超市——大中华超级市场(Great Wall Supermarket)(下简称大中华超市)。
大中华超市成立于2004年,创始人张利惠来自浙江温州。张利惠创立大中华超市时,正是纽约华人超市激战正酣的时候,在华人超市扎堆的纽约法拉盛,地产几年间就由几百万美金涨至千万美金。新移民与法拉盛共同繁荣,商战则成为华人超市界的主题。智象出海曾写过《华人超市,怎么都是温州味的?》,谈到了这种火热。
熔炉般的环境让张利惠选择走出法拉盛。“出走”反而成了大中华超市与其他华人超市的不同基因。
20年过去,如今美国华人超市依旧坚挺的,基本只剩下了老牌华人超市99大华超市(99 Ranch Market)和大中华超市。99大华超市由中国台湾移民陈河源于1984年创立,大中华超市比它晚了两个十年。如今,99大华在美国开出近60家店,大中华超市则横跨美东美西两岸,已开出了23家店,年营收近10亿美金。
最近,智象出海与张利惠进行了一场对谈,与他聊了聊创业历程以及美国的超市业态,从大中华超市的扩张路线及张利惠的创业故事中,勾勒出在美华人这20余年的生态轨迹。
“顾客都挤不进”
智象出海:您是哪一年到美国的?什么时候开始从事超市行业?
张利惠:我是1992年到美国的,在纽约法拉盛附近的地铁站摆摊卖一些小商品,后来在路边摆摊卖水果蔬菜。1996年,韩国人要转让一间两百平米的超市,32万美金,温州人在外比较团结,我和老乡就借钱,把这个店铺接下来了。后来改名叫“中国城超市”,这就是我在美国开的第一家超市。
智象出海:当时法拉盛华人超市发展情况如何?
张利惠:早期都是中国台湾人、越南华侨、广东人在控制唐人街的超市生意,比如港星叶玉卿的老公和一个越南华侨,就合资开了一家香港超市,大概1000到2000平方米。99大华当时集中在西部,东部没有。
智象出海:您的超市如何从这些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张利惠:我们最开始就以生鲜为主,包括我当时摆摊,也是从生鲜做起,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而其他超市更注重的是杂货。做生鲜会更辛苦,要更勤劳,我1992年到2002年这十年,每天都四五点起床,去码头进货鱼虾,水果也得早上5点去挑才能挑到最好的,蔬菜要更早。另外就是拼时长,别人做8个小时,你就做16个小时,人家休息两天,你就七天一直在做。我在这十年里面是没有节假日的。
智象出海:供应链也是在这十年间,慢慢建立起来的。
张利惠:对。当时主要是从越南华侨那里进货,他们会在佛罗里达州、新泽西州种菜。最早有一家叫森美的批发商,会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的产品引进到美国,当时的品类也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大多是蚝油、酱油、佐料这些厨房用品。
供应商很简单,你付款快一点、信誉好一点,他就把好东西留给你,给你最低的折扣。我合作的供应商,都是这样建立起来关系的。
一九九几年的时候有一家蔬菜批发商,在墨西哥种菜,给我的货能便宜5到10个点,那我竞争起来就非常有利了。
大中华在发展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供应商共同成长的。我的一个供应商朋友,最初农场才一点点,现在他的农场变成了几万亩,产品供应整个美国,能占到50%-60%。另外一个柬埔寨华侨,他的加州农场产出的水果,供应韩国的H Mart、99大华、Costco、沃尔玛。一九九几年跟我们合作的、在墨西哥种菜的那个供应商,现在他的农场光拖拉机就五六百辆,几万人的规模。
我们和供应链一二十年都在一起,什么季节出什么货,哪里的鱼蟹好吃,哪里的蔬果新鲜,这些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经验,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优势。
智象出海:这十年里,您有挣到钱吗?
张利惠:1997年之前是亏了的,但1996年、1997年开始,移民潮来了,很多华人来到美国。我们刚来的时候,华人主要聚集在曼哈顿下城Chinatown,当时有一条街,那边全是福建人,当时法拉盛还没发展起来。
但法拉盛地理位置很好,它离曼哈顿也不是很远,往下的话长岛这块地又大,法拉盛交通也很方便,巴士总站和地铁站都在那边,很多新移民过来不会开车,但他出去找工作也很方便。法拉盛就渐渐地发展了起来,就像国内的小县城,走在路上都人挤人。
法拉盛的新移民想吃中国食物,华人饮食,最主要的就是新鲜,而我们就是做生鲜起家的,每天都关注产品的新鲜度、每天掌握市场情况,又走薄利多销路线,当时就吸引了很多华人。
1998、1999、2000年这几年生意非常火爆,顾客都挤不进,我们每天都得跟顾客说“不要来了、不要来了,我们要收工了”。我们当时租的店面,卖的话大概300万美金,到2004年时,这块地产已经涨到了一千多万。
智象出海:后来法拉盛的华人超市竞争就变得很激烈了。
张利惠:对,法拉盛后来太旺了。举个例子,我们当时买了一个小房子,大概三四十万美金,新移民进去后没多久,涨到200万美金。因为太旺了,所以很多人盯着这块地方,就开始抢店面。
当时竞争有多激烈呢?商品亏本都卖,倾家荡产都要跟你斗。我们旁边一家超市开不下去了,我们就想盘下来,就差5分钟就签约完成了,房东突然反悔说,这地方只能卖不能租,卖的话得几百万上千万美金,我们资金实力是不够的。这其实就是竞争者在背后做小动作。我们就放弃了。
所以后来我跟我的合伙人分道扬镳之后,2004年,我开出第一家大中华超市,就离开了法拉盛,避开恶性竞争,去了艾姆赫斯特,一个小一点的中国城,也是华人聚集的区域,但这个地方人员比较复杂,马来西亚人、印度人、意大利人都有。再后来大中华就开到了新泽西州。
闯入韩国人的地盘
智象出海:大中华超市在纽约站稳脚跟后,是怎样去选择之后的扩张路线的?其他的温州超市好像很少像大中华这样走出去的。
张利惠:新泽西州是我们走出纽约开出的第一家店,离纽约比较近,2004年马上又在波士顿开了店,波士顿也是华人比较多的一个地方。新泽西和波士顿,都离纽约很近,新泽西开车到纽约只要一两个小时,波士顿开车到纽约只要3-5个小时。
一开始开店,我们选择的半径都不太大。因为要走出去的话,货怎么样集中起来再送出去,周转这块是很重要的环节,你没有一个物流中心的话,没办法做的。
接下来再迈出的一步就迈到了亚特兰大。亚特兰大就比较远了,从纽约开车的话要15个小时,坐飞机都要两三个小时。我们要盘下来的那家店,原来是Target的一家店,很大,一万多平方米,我们从来没有做过那么大的店,布局各方面都和小店不一样,首先我们产品没有那么多,于是就把泰国货、日本货、韩国货、越南货都放进去,但放进去之后,就太杂了,你主力是做什么就不清晰了。
附近的同行竞争也很激烈,除了H Mart,还有两家韩国人开的超市,这两家批发量很大,卖十块的产品它能卖5块,就是把你干掉。那里是韩国人的地盘。
亚特兰大是我们走的最危险的一步棋。我们亏本亏了三年,每年亏一百多万美金,当时其他地方已经开了七八家店,基本都拿来补贴这家店。
智象出海:后来是怎样做起来的?
张利惠:这三年里我们就找为什么做不起来的原因,然后慢慢把会员做起来,大概3年后,我们买了大仓库,从国内进货,在上海设立了贸易公司,什么都自己第一手进口采购的,就比较有竞争力。
比如梨、苹果、淮山、生姜这些特色生鲜产品,我们都从国内进。以前淮山从日本进货,不到一斤要卖8美金,从国内进货,包括运费,只卖2美金。
智象出海:目前在美国做得比较好的华人超市,是不是只剩大中华超市和99大华超市了?
张利惠:H Mart、99大华他们来得早,上个世纪80年代就来了,我们是2000年后才发展起来的,差了两个时代。目前来说,H Mart、99大华和我们大中华,是亚裔超市里做得还比较好的。
智象出海:后来从美东到美西,到加州、99大华的大本营去开店,是不是也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张利惠:在我们之前,有不少从美东过去的,95%都失败了。2017年,我在洛杉矶拿了4家店,刚开始的时候很难,因为之前美东的人过来开超市,开到一半就倒了,供应商对美东的人天然的就不信任,不愿意把货给你。这时候之前积累的供应商关系就起到作用,他们给我货,渐渐做起来之后,美西的供应商也开始愿意合作,我们就从头建立供应商关系,付钱快,建立信心。目前在加州已经有7家店,物流中心和仓库也都在那边。
漫长的时间
智象出海:国内区域型超市胖东来近几年很火爆,您怎样看待胖东来的走红?
张利惠:胖东来我也去看了一次,它的产品选品、服务真的做得很认真。胖东来不是扩散型的,它深耕在一个区域,把加工厂、物流这些做好了,竞争力也就变强了,管理难度也小很多。
智象出海:得州的H-E-B超市,成立一百多年,只深耕得州,被称作“美国胖东来”,您怎样看待这家超市的成功?
张利惠:得州很多西班牙和墨西哥新移民,人工便宜,而且很多蔬菜水果都是从墨西哥港口直接进到得州,成本低,所以说它的竞争力很大,就把得州做好也就够了。
大中华不像胖东来和H-E-B是渗透式的,我们从美西到美东,“战线”拉得很长,管理上就很难。比如说美国的工人讲求自由,他们不加班的。
智象出海: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您之前的优势就是超长时间的服务。
张利惠:所以说我们现在在服务时长上,竞争力就没那么强。我们现在就把重点放在源头农场,加强和供应商的合作,把控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我们现在在洛杉矶、纽约、得州都有物流中心,物流运费还是比较高的,很多成本都在物流上,选品好的话,物流控制得好,就能节约成本。
智象出海:那您现在的主要资金投入就是在仓储物流和供应链?
张利惠:主要还是仓储这一块。美国仓库以前买很便宜,现在涨得很厉害。在纽约,大概一平方呎500美金,一个15万平方呎的仓库,不包括设备,得七八千万美金。
智象出海:在美国,除了区域型超市,还有哪些超市是做得比较好的,值得大中华借鉴经验的?
张利惠:目前Costco在美国是做得最好的,中下层的人去沃尔玛比较多,去Costco的都是冲着好品质去的,品牌形象很过硬。我们现在也学习Costco去选爆款单品,我跟我的员工说,我们不要客人在我们店里挑货,我们要帮客人去选货。
智象出海:您的理念跟十几年前好像有所改变。您之前在一篇报道里提到,大中华刚开业时,苹果要卖十几个品种,给顾客选择。
张利惠:以前是这样的,以前的消费者什么都会买,现在的消费者对品质要求很高,不好吃第二次他就不会买了。在现在美国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又便宜又好,怎么又便宜又好?挑选好的单品,把量走起来。
智象出海:大中华的客户群体,亚裔能占多大比例?
张利惠:这得看区域,在洛杉矶这种华人很多的地方,华人占多数,但是在科罗拉多,那里只有2万华人,我们基本做的就是白人生意,华人连10%都没有。
智象出海:未来有没有想过扩大市场,去做主流人群的生意?
张利惠:其实不要刻意地去迎合主流群体。主流群体是今天想吃中国餐了,就过来吃一下,想买中国食物了,过来买一点,他们日常的选择还是美国主流超市和餐饮。我们就把亚裔的东西做到最好,做精细,就可以了。也可以像科罗拉多一样,如果这个区域白人多,调整产品比例就可以了。
美国的市场很大,目前限制发展速度的其实不是市场空间的问题,而是人手问题。超市行业很辛苦、薪水低、没小费,白人不愿意做,墨西哥人和西班牙人因为政策原因,现在也不好请。人力问题在美国是致命的。
智象出海:大中华超市未来会发展线上零售吗?
张利惠:我们之前做过“中华易购”,做了很多年都是亏本的,还是那个问题——人力成本。一个100美金的单,仅是打包的人力成本就要占20%,再加上送货的人力成本10%,利润只剩多少?往往一单还到不了100美金。而且,亚裔只占美国人口的5%左右,一个区域顶多五家,开十分钟送一家,再开半个小时送一家,这物流成本太高了。
为什么美国线下超市现在还可以?人工送货和物流成本太高了。疫情前有一阵风,都在做电商,疫情后百分之八九十都关掉了。
智象出海:大中华目前的营收状况如何?
张利惠:最好的单店一年的营业额大概是五六亿人民币。目前全美有23家店,一年整体营业额大概10亿美金。除了商超,我们还有批发这一块营收。
智象出海:2024年,中国的食品饮料企业正在加速出海。比如元气森林、王老吉、卫龙、东鹏饮料等中国食品饮料都进入到了美国,盒马也通过自有品牌出海到了美国,您怎样看待中国食品饮料出海美国?
张利惠:我们接触的美国主流人群,他们最喜欢的亚洲食品排名,第一位日本、第二位韩国、第三位中国台湾、第四位泰国或越南,而中国的产品,负面新闻太多,消费者没信心,他们甚至认为菲律宾的产品都比我们的好。
日本、韩国、泰国这些食品企业,来美国早,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宣传打法。韩国政府每年都组织我们去源地考察,包飞机票、住宿,在我们店里做试吃,政府会给补贴。泰国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很大,每年商务部都会到店里做试吃宣传,摆个摊位、拍个照,就给你补贴。
现在,中国其实很多企业的食品安全都做得很好,慢慢地像元气森林、王老吉、海天这些品牌都走出来了,中国的食品品牌在美国慢慢会好起来,但是需要漫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