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涨不停的关税,让跨境卖家们逐步减少在美国的投入,选择分流到其他市场。
“非常明确的是,对我们以及其他任何公司来说,都不能再完全依赖美国市场”,方平对品牌工厂说道,“我们准备把更多资源投入到欧洲、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
方平在亚马逊上销售耳机、蓝牙音箱等电子产品,主要是做美国市场。为了应对上涨的关税,他已经将产品价格提高了30%,同时降低库存水平并减少亚马逊广告费用的支出。
中美贸易冲突加剧似乎已成定局。特朗普在中国关税问题上态度强硬,最新消息显示,白宫方面澄清,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总关税应为145%。“125%这一数字仅为‘对等关税’部分,不包括此前征收的附加关税,由此计算,对中国商品的综合加税幅度将达到145%。”
中国也不会有任何妥协的意愿,对于再次上调关税,外交部已严厉回应,称美方将关税作为武器,严重侵犯各国的正当权益,是与整个世界作对,中方必将奉陪到底。目前,中国对美国的关税已由84%提高至125%。
而身处旋涡中心的跨境卖家,只能全力应对,开发新的市场成为必然的选择。“即使美国还有利润,能做下去,但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太大了,不会再重点做了”,多位卖家发表了类似的感慨。
逃离美国
做美国跨境电商,风险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急剧增加。
到如今,特朗普上台还没有三个月,却对中国进行了5轮关税上涨,2月10%、3月10%、4月初34%,还有新增的50%,以及为了“对等关税”调至的125%,致使总增收关税已高达145%。
这场关税浪潮还太过短暂,对整个跨境圈造成的影响才刚刚兴起,真正的巨浪远未到来,卖家们沿袭过去的打法,还能有不少利润。
有卖家就表示:“关税对我利润的核算影响不大,一件货控制在1kg以内,增加的成本也只是6块左右,对比广告的花费其实是很少的。”
另一位卖家更加乐观:“目前发美国运费从4元涨到12元/kg,算下来其实还是可以的,这个关税导致增加的成本,比起疫情那时候的26-30元,只是小巫见大巫”。
目前之所以看起来尚且安稳,是由于跨境卖家一般都是采用“双清包税”模式发货,这能有效减小关税对自身的影响。“双清包税”,即卖家给物流商缴纳的费用,已经包含了关税。
据品牌工厂了解,每增加10%关税,物流商就将加价0.5元/kg,此前加征34%关税,物流运输费用的涨幅就是1.5-2元/kg。如今就算145%的关税,整体涨幅也就是在6-8元/kg,这对许多卖家来说依然还能接受。
物流公司能以较小幅度调整运费就抵消关税影响,在于他们多是采取灰色清关的模式——以低货值来申报关税,比如售价十几美金的产品,却以1美金来申报。另外,物流商通常还会把卖家的货物拆散,将不同种类、不同海关编码的货物,拼成一个柜,使美国海关查验起来很麻烦。
然而,“双清包税”模式未必能一直持续下去。如今关税成为全球焦点,美国很可能加强审查,不允许以过低货值申报。一位货代负责人就表示:“关税上涨,会让做美国to B的货物减少,海关就可能重点查低申报,导致灰色清关做不下去,到时候全部正清可不是这个成本。”
一旦严查清关,大量中小卖家的利润将直接消失,以特朗普对关税的态度,这个可能性很大,毕竟他刚刚对另一项利好跨境卖家的“小额免税”政策做出调整:
5月2日之后,过去免税的价值低于800 美元的货物,均须缴纳其价值 120%或每件100美元的关税(2025年6月1日后增加到每件200美元)。
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还并非最大的问题,跨境卖家真正担心的,是关税战直接摧毁整个美国市场的消费能力,届时跨境卖家们存储的无数备货,要么继续躺在仓库里等待时机,要么亏本降价清货回流资金,但无论如何,那都将是一场腥风血雨。
美国智库数据显示,104%关税的90%成本将由美企和消费者承担,每个家庭年支出暴增8147美元,通胀率直逼7.3%。这是绝大部分美国人都无法承担的代价。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恐慌性抢购潮,一些卖家销售额因此不降反增。
“超市里所有的东西都在涨价,很多中国商品都被抢空了,这一切都是因为那该死的关税政策”,有美国消费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但这种刺激出来的消费上涨注定难以为继,之后迎来的大概率是持续性的消费疲软。“非必需品会更加内卷,就算必需品也不会好过,当通货膨胀,消费趋于保守化,消费者更愿意牺牲服务和时间,去换取低价”,不少卖家已经不再往美国发货。
更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特朗普。他的关税政策其实已经延续多年,有过研究的人就不会对特朗普加征关税感到惊讶,但这两个多月加税的力度之大,依然远超所有人预期。如今,没人再敢断言他的下一步动作。
有卖家倡议表示:“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有供应链优势,有底气开拓全球市场,东边不亮西边亮,大家继续走出去,不一定要往美国卷”。
跑到欧洲
在全球非美市场中,欧洲成为了众多跨境卖家的选择。“已经停发美国,20万的国内库存直接运向德国仓库”,有卖家说道。
作为老牌发达地区,欧洲市场有足够的消费力。欧盟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实体,仅次于美国、中国,面积414万平方公里,人口4.5亿,2024年人均gdp高达4.29万美元,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达经济体。如果算上英国、挪威、瑞士,整个欧洲GDP高达24.5万亿美元,可以与美国(29万亿美元)比肩。
欧洲之所以远不如美国受跨境卖家重视,在于欧洲的入局门槛更高。一位行业人士表示:“欧洲不是一个统一的市场,要求很高,吸引力不如美国。但就平均订单价值而言,它仍然很有吸引力。”
过去做美国市场,可以轻松吃肉,自然不想花大力气喝汤,而如今已没有如此余裕,欧洲要求再高也要做,毕竟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欧洲电商市场这几年也在快速增长。欧洲电子商务协会(Ecommerce Europe)的一份报告预测,2024年欧洲的在线销售额将达到9580亿欧元(约合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
不少品牌借此在欧洲迅猛增长。如致欧科技,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达57.28亿元,同比增长38.49%;全年营收预计为78.3亿元,同比增长28.9%。而致欧科技在欧洲的营收约占总体的60%,美国地区营收约占30%。
还有科沃斯旗下的洗地机品牌TINECO添可,也是主要做欧洲市场,2024上半年在欧洲销售收入增速高达66.1%,在亚马逊法国、意大利等站点连续三年保持洗地机品类销售额第一。
电商平台布局欧洲更加迅速。据品牌工厂了解,亚马逊正在筛选国内卖家成为其欧洲站点的VC供应商,包括垂直玩具、清洁液体等品类更易受到邀请。并且今年晚些时候,亚马逊还将在欧洲推出其折扣店面 Amazon Haul,以和Temu、Shein竞争。
Temu则是在整个欧洲布局仓库,以便更快地向消费者发货。前几日,Temu 和 DHL签署备忘录,DHL将运用其专业物流能力支持Temu在欧洲的本地化运营,特别是其“本地对本地”商业模式(local-to-local)。Temu预计未来其欧洲总销售额的80%将来自这一模式。
而TikTok Shop,更是在3月31日,一口气直接开放德国、意大利、法国三大站点,加上此前开通的英国、西班牙和爱尔兰三国,其在欧洲的版图已成功扩展至六大核心市场。截至2025年3月,TikTok 在欧盟地区的月活跃用户已达1.591亿,较2024年10月增长900 万。
平台的种种举措,无疑将为进军欧洲市场掘金的跨境商家,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像TikTok Shop,开放任何一个新的国家市场,都意味着一个增量机会,而且通常会有半年左右的窗口期,先进入市场的商家更容易做起来,即使没有当地的货盘、红人等资源”,有卖家说道。
中国也在为卖家们寻求方便。据报道,中欧已进行视频会谈,双方都表示,愿意加强沟通交流,推动扩大双向市场准入、投资和产业合作,为双方企业创造更有利的营商环境。
为了抓住领先机会,不少卖家已经果断动身。“决定降价50%!回款去做其他站点和平台,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