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波动的关税政策,正影响着美国人2025年圣诞节要怎么过。
有着50年历史的伊迪家居用品公司(Yedi Houseware),其总裁鲍比·贾瓦赫里(Bobby Djavaheri),最近就被公司下半年的节假日销售计划折磨的焦头烂额。这家销售空气炸锅、高压锅和餐具的美国零售商,他们的所有产品都在中国生产。
中美关税阴云的笼罩下,因为无法确定到岸货物的最终成本的情况,Djavaheri不得不几乎每天都调整他的生产订单计划。
调整正常经营的计划之外,Djavaheri也正在担忧下半年的节假日促销。诸如圣诞节,这是Yedi Houseware的销售旺季,Djavaheri不仅要做出生产订单的预估,还必须为招聘、营销、广告等分配资金。但由于关税率不断变化,也不清楚哪些成本会持续,因此几乎不可能提前定价、促销或计划。
假日订单通常会占据零售商年收入的20%-30%,许多零售商今年都感到焦头烂额,不得不缩减、推迟或对冲他们的生产计划。
促销之外,大量美国中小企业主可能要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经营危机。尤其是经营服装、玩具等类目的美国零售商们,许多人都公开表示美国市场销售的这些产品离不开中国制造,高关税只会对他们这些在美国本土创造税收的企业造成伤害。
“如果关税加到145%,店里的熊猫玩偶将从32美元涨到80美元,人们不会愿意花那么多钱买”,来自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的玩具店店主艾米·卢瑟福接受采访时称,加征关税将迫使她涨价,最终消费者和店主都将蒙受损失。
焦虑和担忧之外,许多美国卖家和零售商也在积极做出应对举措,试图通过跟供应商谈判、商品加价、转移供应链等举措,来应对这场危机。
额外的关税支出
在关税政策的剧烈变动之下,诸多美国企业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以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塔尔普特恩特公司(Tarptent Inc.)为例,当关税率从原本的 7.5%陡然上调至37.5%时,这家公司为进口商品缴纳税款这一项的支出,从之前1万美元飙升至5.1万美元。
Tarptent作为一家专注于生产轻型帐篷以及其他户外和露营装备的企业,其生产高度依赖中国、越南和西雅图的三个生产基地。
公司总裁亨利・希尔斯(Henry Shires)向媒体诉苦称:“由于关税税率问题,我们不得不暂停中国工厂的所有运营,我现在完全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希尔斯还透露,Tarptent公司每年的营收原本约为250万美元,但关税情况一直不见好转,这个数字恐怕会拦腰斩半,降至100万美元以下。
目前,公司现有的库存勉强还能支撑整个夏季的销售,可一旦关税维持现状,到了秋季,经营就会陷入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
面临145%高额关税的美国商家们,则更不乐观。
比如Bratz 娃娃、L.O.L. 惊喜娃娃等热门商品的玩具制造商MGA,在短短两周时间里,为从中国进口到美国的产品支付了近1000万美元关税。这一沉重负担,直接阻碍了 MGA 旗下小泰克幼儿玩具系列的扩建计划,还或将面临必须裁员的局面。
此外,还有销售算命玩具牌的美国玩具零售商Kamhi Toys,受关税的影响,其秋季和节假日的配送成本极有可能从目前的大约100万美元,飙升至150万美元。
对于美国众多小型零售商而言,受劳动力、保险、租金、税收和信用卡手续费等经营成本持续攀升的影响,其当下的经营成本原本就在逐步进入无法控制的阶段,而如今关税又带来了巨大的成本涨幅。这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特里・威廉姆斯(Terri Williams)作为德克萨斯州一家书店的负责人,他无奈地表示:“我们已经陆续收到好几家供应商的通知,告知我们从他们那里采购的产品要涨价。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春夏季,我们只能被迫减少采购量,同时提高商品价格,如此一来,预计利润率将会大幅降低。”
Town Center Music的亚伦・布朗(Aaron Brown)也诉苦道:“我们的商品变得愈发昂贵,这直接导致整体销售量大幅减少。而且由于制造商纷纷提高价格来弥补成本,我们的利润率也随之降低了。”
艾米莉・布恩(Emily Boone)在宾夕法尼亚州经营女性精品店By A Thread长达七年,她感慨道:“现在,我们在努力支付日常开支、团队开支,在和大卖场激烈竞争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这棘手的关税问题,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清晰地表明,中小企业在年度进口额中占据着高达8680亿美元的份额,约占美国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一。
这些中小企业对中国制造业有着极深的依赖,然而,在严峻的金融动荡面前,它们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却极为薄弱。PYMNTS Intelligence的最新报告更是揭示了残酷的现实,近五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对未来五年的生存前景持悲观态度。
在所有受访企业当中,近7%的企业认为自己根本难以撑过未来两年,而在那些无法获得融资的企业里,这一比例为13%,美国中小企业的未来,似乎被一层浓重的阴霾所笼罩。
可能倒闭的信号
“说实话,关税宣布时,感觉美国几乎所有小企业都收到了可能倒闭的信号”,Out There Outfitters服装店的合伙人Sarah McDonald如是说。这家有着15名员工的服装店,如今正面临全员解散的危机。
在被美国加征关税的中国商品中,按总税率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注射器、锂离子电池、乌贼(鱿鱼)、羊毛衫、塑料餐具、烤面包机、电动车、玩具等,税率分别达245%、173%、170%、169%、159%、150%、148%、145%。

资料显示,美国针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主要分为四类。前两类是特朗普上任之前就存在的基本税率以及2025年前实施的额外关税。后两类则是特朗普上台后,相继宣布加征的额外关税与对等关税。
以羊毛衫为例,面临的168.5%税率,涵盖了16%的基本关税、2025年前实施的7.5%额外关税、特朗普上任后加征的20%关税,以及高达125%的对等关税。

鉴于当下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数服装都是在海外制造,行业代表和分析师在最近纷纷发出警告,指出由此引发的成本上涨几乎难以避免。William Blair的分析师Dylan Carden和Anna Linscott预估,商品成本的总体涨幅大概在30%左右。
然而,大量美国服饰零售商却对涨价持坚决否定态度。
总部位于佛蒙特州米德尔伯里(Middlebury)的 Beau Ties 公司,主要生产编织真丝提花领带、领结、口袋方巾和围巾,销售渠道覆盖电商和批发领域,其供应商大多来自中国。
公司CEO兼创意总监Greg Shugar满脸无奈,忍不住叹息道:“我们现在的处境糟糕透顶,简直是腹背受敌。一方面,成本像火箭般疯狂攀升;另一方面,消费者在经济压力下紧紧捂住钱包,根本不愿消费。”
据悉,当特朗普首次宣布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时,Beau Ties公司还能凭借自身努力与供应商协商,双方共同分担关税冲击。但随着关税不断上涨,供应商们在巨大压力下纷纷退缩。Shugar无奈表示,行业内公司都在尝试和中国供应商谈判,可太多中小企业既没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作为谈判筹码,也难以承受这持续不断的冲击,存活下去变得异常艰难。
美国玩具商家们的境遇,似乎更为艰难。
比如支付了百万美元关税的美国玩具制造商MGA,旗下原本售价15美元的Bratz玩偶,到圣诞节时价格可能会飙升至30美元。
MGA CEO艾萨克・拉里安(Isaac Larian)预估,照此形势发展,公司今年销售额和利润将双双锐减40%。他还补充说,玩具行业一直在争取豁免针对中国制造商品145%的关税,并且认为近期给予科技公司的豁免并不公平。
“玩具行业雇佣了超过27万名美国人,然而超过80%的玩具仍然是在中国制造的。”许多美国玩具公司的负责人在社交平台上,言辞恳切地强调玩具类产品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同时指出高关税对这个行业的打击巨大。
还有佛罗里达州Kamhi World公司,主要销售“Mr. Predictor”牌算命玩具,公司所有定制玩具均从中国一家工厂独家进口。受关税影响,如今已不得不暂停所有海外生产。Kamhi Toys虽在探索将生产迁出中国,可无奈其他工厂产能饱和。
公司创始人Jay Kamhi 表示:“如果要支付150万美元罚款或关税,我们根本无法盈利,只会亏损,这种情况难以为继,我们却又无路可走。”Kamhi World考虑将生产转移到越南或墨西哥,但“那些又大又贵的模具都在中国,运输是个难题,还得找代工工厂,越南的很多工厂都表示没地方承接我们的订单”。
Kamhi说,他也曾考虑在美国制造,内心也很期望这样做,可玩具所需的专用模具和电子产品只能在海外采购,即便美国工厂有产能,成本也要高出10倍左右。
无法被替代的中国工厂
将关税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是当前零售商能解燃眉之急的无奈之举。
美国本土美妆公司Performance Beauty,是众多考虑尽快提价的品牌之一,但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此举是“我们不想做的事情”。
“从中长期来看,探寻国内解决方案无疑是绝佳选择。但残酷的现实是,美国国内极度缺乏假睫毛及相关美容产品包装的生产设施,这使得该计划推进起来困难重重。”Performance Beauty集团的睫毛部总裁Sabeen Mian如是说。
但是对于头部卖家而言,迁移供应链也并非易事。
年销售额有望达到1亿美元的手袋品牌Bogg,其产品就主要在中国生产。在特朗普最初对中国征收10%以及额外10%的关税后,Bogg就开始前往越南和斯里兰卡考察,试图将供应链多元化。
公司创始人兼CEO Kim Vaccarella透露,他们找到了看似的可行货源,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还是最好的选择。
这不仅仅是因为美国现阶段对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征收高额关税,核心在于中国在生产制造上的长久积累,有着其他国家难以超越的体系。比如Bogg产品所使用到的EVA材料,常用于制作人字拖和瑜伽垫,虽然在越南生产有可行性,但Vaccarella深入研究后发现,很多工厂是中国人的,且雇佣的是中国工程师。
上面提到的服装、玩具等产品同样如此,从磨具、油漆到配件,中国拥有丰富的技术和制造产业支撑。
与此同时,即便是迁移供应链,很多美国公司也不会考虑将工厂拉回美国。
家具品牌Teamson的创始人William Su,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就在越南设立了一家工厂以应对对中国加征的关税。进入2025年,William Su选择跟印度制造企业商量合作事宜。但如今随着特朗普对全球185个国家及地区加征关税,William Su搁置了与印度企业的合作,却仍不考虑将合作工厂放在美国。
有美国卖家直言,即便能避免关税,但从财务角度来看,将制造业转移到美国并不可行。
身处加利福尼亚的母婴用品卖家Dusty Kenney,在面对关税冲击时,就曾考虑开设属于自己的制造工厂。但她随即发现:“这想法太不切实际了,完全超出了我的预算。我满心期望能在美国进行制造,可现实是美国根本不存在相应的基础设施。”Kenney表示,由于美国工厂数量远少于中国,在国内生产产品的成本将是现在的两倍甚至三倍。
美国本土的制造商Vyper Industrial,在3月的一场行业展会上,就有许多合作商找过来,商量代工合作。但Vyper Industrial生产的凳子和其他商店设备价格在350美元到650美元不等,而非美国制造的同类替代品售价不到40美元。
公司CEO Dayne Rusch认为:“OEM制造商迎来了巨大机遇,可以从那些原本在海外采购、现在准备在美国生产的企业那里承接更多业务。”
像Vaccarella 还担忧,若 Bogg 试图将生产转移到美国,鉴于特朗普政府目前减少移民的政策,聘请中国人才来确保生产线正确设置会面临极大困难,她不禁质疑:“鉴于我们边境的现状,让中国同行获得签证来助力我们开展这项业务,谈何容易?”
保健品和补充剂品牌Blume的创始人 Karen Danudjaja同样认为,将生产转移到美国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她表示:“我们正竭尽全力调整供应链,寻找替代供应商。但实际情况是,有些产品我们根本无法在美国国内采购。本地制造不是简单地打开开关就能实现的,需要大量时间。”
Alignable对小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企业表示无法与供应商协商价格以充分抵消关税;许多企业反映,美国生产的替代品价格通常至少高出25%,且需要等待六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拿到货;近20%的企业直言,他们根本没有可行的美国采购选择。
美国企业在关税的漩涡中艰难挣扎,寻找出路的过程充满荆棘,无论是提价、转移生产地,还是探索本地制造,都面临着重重阻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