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马逊终于按捺不住,将手伸向了电商链条的最上游:制造工厂。
8月底,亚马逊全新平台 Manufacturing Central(制造中心,MFC) 正式上线。卖家登录平台后,可对接经过亚马逊审核的工厂或制造商,就像“亚马逊严选版1688”。
“我们帮助卖家对接经过预审的制造商”,亚马逊如此介绍道。
耐人寻味的是,该制造中心首批开放的制造商仅限印度工厂,不包括中国、越南等主要制造地区,并且没有公布向其他地区扩展的计划。
这一选择并非偶然,它折射出亚马逊在全球供应链布局上的战略转变:有意降低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将印度打造为下一个全球采购重心,推动供应链多元化。
押注印度制造
制造中心首批上线的制造商,主要覆盖七大基础品类:服装、家具、家居装饰、家用亚麻制品、厨房用品、箱包和办公用品。
它们有一些共同点:SKU多、消费频率高、利润空间大,典型的轻工业品。印度在这些领域的产业链虽然不如中国成熟,但产能已经逐渐成型,且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
数据显示,印度纺织工人的平均月薪在 8000–15000 卢比之间(约 647–1213 人民币),仅相当于中国同类岗位的三分之一。如此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如果印度制造能在质量上逐步追赶中国,同时维持低成本,亚马逊将有望进一步降低商品售价,更好应对Temu等低价平台的竞争。
此外,在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供应链自主可控成为平台必须权衡的因素。尤其在美国市场,对“非中国制造”的认可度正在政策与消费端双重推动下逐渐提高。
沃尔玛此前也重申,计划到 2027 年实现每年从印度采购 100 亿美元的目标。“这是为了促进印度的出口和经济增长,同时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
苹果的动作或许更具象征意义。最新的 iPhone 17,美版机型的绝大部分已经转由印度工厂生产,而中国工厂则更多供应国行版本。这背后是苹果持续推进的“中国+1”战略,目的就是在供应链上分散风险。亚马逊如今的制造中心,显然也是类似思路的延伸。
除了制造替代,印度本身的电商市场也在快速崛起。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第五大经济体,印度已成为亚马逊最看重的增长引擎之一。
根据IBEF数据,2024 财年,印度电商市场收入达 1250 亿美元,并预计到 2030 财年将攀升至 3450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5%。
亚马逊印度负责人近日就表示,印度是公司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我们坚信,从长远来看,印度将成为我们增长的最大贡献者之一。”
事实上,亚马逊已在印度进行了大量投资。今年 6 月,亚马逊就宣布将在 2025 年向印度投入超200 亿卢比(约 16.2 亿人民币),重点强化物流与基础设施,以支撑其电商业务的高速增长。
而早在2023年,亚马逊就已承诺,到2030年在印度的累计投资将提高至260亿美元。其中2023至2030年间计划投入约150亿美元。
这一切都表明,印度不仅是“备胎工厂”,更是亚马逊长期生态的重要拼图。
走向供应链竞争
亚马逊制造中心的推出,正在将电商竞争引向更深层的供应链维度。
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国中小型制造企业。随着亚马逊将订单资源向印度倾斜,部分依赖外贸代工、缺乏自有壁垒的工厂,将面临订单流失的风险。
至少在多个轻工业品类上,印度已经具备承接能力。印度纺织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 年印度纺织和服装出口总额已突破 440 亿美元,同比增长 8%,其中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增速高达 12%,远高于同期中国纺织品出口对美仅 2.3% 的增幅。
而对跨境卖家来说,竞争格局也将被重构。过去十多年,中国卖家依靠完善的工业网络和极致灵活的供应链,在深圳、东莞、义乌等制造集群中迅速找到合适的工厂,以速度与成本优势赢得全球市场。
然而,随着亚马逊制造中心逐渐成熟,海外卖家同样能够以相近的成本与效率对接印度工厂。这意味着,中国卖家曾经独享的“供应链护城河”,正在被平台一步步打通。
也就是说,这场变革真正冲击的并非中国制造的产能实力,而是其独占性。当所有人都能轻松获取低价供应链时,中国卖家赖以取胜的速度与成本壁垒,将逐渐失去独特性。
这或许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电商竞争正从流量战、价格战全面走向供应链的终极较量。
胜出的关键取决于:谁能拿到更低的采购价、实现更快的生产响应、保障更稳定的交付能力。而亚马逊显然意图通过制造中心,将供应链的主导权逐渐收归平台所有。
面对这样的趋势,中国卖家必须重新思考自身的护城河。未来,或是依靠供应链的深度整合与复杂制造能力,构建即使平台也难以复制的壁垒;或是全力转向品牌化,占领用户心智,以情感和价值认同赢得忠诚。
可以确定的是,在这场由平台主导的深度重构中,只有主动应变、持续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卖家,才能在全球新格局中守住优势、突出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