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顺致欧抢先布局,在法国最大DIY平台闷声发财

报道 1分钟前
司顺致欧抢先布局,在法国最大DIY平台闷声发财

2013年,在浪漫之都巴黎,两位痴迷DIY的年轻人做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决定,搭建一个专门售卖电钻、螺丝刀等家装工具的电商网站。

十年过去,这个名为ManoMano的平台,已悄然成长为欧洲最大的DIY与家居园艺垂直电商巨头,堪称DIY界的“亚马逊”。

数据显示,ManoMano月活用户超5000万,活跃买家达730万,业务覆盖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和英国等六大核心市场。2020年,其GMV就突破12亿欧元(约100.5亿人民币)。

一些敏锐的中国卖家早早嗅到这片蓝海的潜力。如司顺、致欧等家居大卖,凭借在平台上的精准布局实现销售快速增长。据了解,部分卖家入驻不到一年,销售额即突破百万欧元。

在中美贸易环境波动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卖家将目光转向欧洲,而ManoMano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桥头堡。

押注DIY市场

ManoMano的两位创始人Christian Raisson和Philippe de Chanville并非零售出身,而是投行背景。他们都毕业于法国顶尖商学院EDHEC,主修金融。

对DIY的共同兴趣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一次装修房屋的经历,让他们意识到线下购买装修材料和工具存在诸多问题,如产品选择有限,导购人员缺乏专业性,消费者既买不到合适的产品,也得不到可靠的建议。

而在欧洲,DIY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已成为一种文化。从粉刷墙面到修理电器,再到搭建花园木棚,大多数人都是选择自己动手,而不是雇人代劳。

原因很直白,人工费太过高昂。以法国为例,一台空调售价大约1000至2000欧元,而安装费用往往还要再花 850 至 1900 欧元,合计要当地居民一个月的工资。相比之下,购买工具和材料自己动手,显然更划算。

这催生了欧洲庞大的DIY市场。数据显示,2013年,欧洲DIY市场规模就高达2500亿欧元,到2024年,已增长至 3880亿欧元。

然而,尽管市场体量庞大,其数字化渗透却极为滞后。2013 年时,DIY工具品类的线上销售额占比不足1%,远远落后于服饰或家电等品类。

ManoMano的两位创始人正是看到了这一市场空白,才创立了ManoMano。平台名称在法语中意为“双手”,直接点出了DIY的核心精神。

创业之初充满挑战,大品牌对这家初创平台不屑一顾,主流建材商纷纷拒绝合作。为了活下去,ManoMano只能另辟蹊径,转而寻找中小供应商和本地电商卖家合作,才解决了早期的供给问题。

2014年,ManoMano上线仅六个月,销售额就突破百万欧元,证明了线上卖DIY工具不仅可行,而且潜力巨大。而随着订单量的增长,曾经观望的大品牌也开始陆续入驻,平台品类深度与专业度迅速提升。

与此同时,B端客户,如装修公司、安装服务商、连锁餐厅等,也开始通过平台采购。为此,ManoMano搭建了双页面体系:一套面向个人消费者,一套面向企业客户。这种B2C+B2B双轨模式,不仅拓宽了用户基础,也引来了更高频、更大额的订单。

2016年,ManoMano一年内接连进入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和德国市场,成为首家实现泛欧运营的DIY垂直电商平台。“尽管各国消费习惯存在差异,但DIY的需求逻辑是相通的”,Raisson表示。

随后几年,ManoMano 的业绩增长进入快车道。2018 年销售额达 4.25 亿欧元,2019 年升至 6.2 亿欧元。2020 年,疫情刺激“宅家消费”,家装与园艺需求爆发,销售额更是直接翻倍至 12 亿欧元。

亮眼的业绩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2019年,ManoMano完成1.25亿美元D轮融资;2021年,更获得3.55亿美元F轮融资,估值跃升至26亿美元,正式跻身欧洲电商“独角兽”行列。

“网络正在改变 DIY 的经营方式和人们的消费习惯”,Raisson总结道。这句话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预判。

打造独特销售模式

ManoMano的成功,不止是率先将DIY工具搬上网络,更在于它精准地构建了一套深度契合行业特性的运营体系。

与标准品不同,DIY工具和材料呈现出极强的长尾特性,一颗特定规格的螺丝、一款冷门的钻头,都可能决定消费者能否完成一个项目。因此,极致的细分品类覆盖成为平台的核心需求。

ManoMano采用纯第三方市场模式,自身不持有库存,而是依靠数千卖家供货。这种轻资产策略使其能够快速扩张SKU数量,目前平台已拥有超过1000万种商品,远超任何线下零售商。

“DIY爱好者最想要的是选择”,创始人道出了这一模式的关键。

然而,光有丰富品类还远远不够。DIY产品的特殊性在于,购买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咨询需求。消费者需要确认“这个工具是否适合我的项目”,或者“这些材料是否能与现有设备匹配”。

为此,ManoMano开创性地建立了Manodvisors顾问系统。一个由退休五金店员工、专业木工和资深DIY爱好者组成的在线专家社区,为消费者提供一对一指导,复刻了线下店的专业咨询体验。

这一机制的效果显著。2019年,这些顾问累计回复用户提问超过100万次,2020年更是突破230万次。这不仅体现了平台的服务能力,也构筑了难以复制的护城河,解决了DIY场景中至关重要的信任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就评价:“当你可以随时向真正的专家提问时,价格就不再是唯一的决策因素。”

解决“买得对”问题之后,ManoMano还要进一步攻克“送得到”的行业痛点。DIY产品体积庞大、形状不规则、易损坏,物流一直是行业的噩梦。

平台因此推出Mano Fulfillment物流服务。在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市场设立专用仓库,针对大件和重型商品设计专门的存储与配送方案。实施后,可保证产品在48-72小时内送达客户,成功将平均送货时长缩短一半。

“用户不喜欢在家居/DIY项目中被工具或材料拖延、物流慢和退换货麻烦。ManoMano明显把优化这些环节作为核心能力”,业内人士如此评价道。

如今,ManoMano依然规定平台上的卖家必须通过欧洲海外仓本地发货。当然,并非一定要使用ManoFufillment,也可使用自有海外仓,或者从其它电商平台商业仓/多渠道仓库发货。

此外,为更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ManoMano还尝试在“最后一公里”提供安装服务。通过与Frizbiz平台合作,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可顺带下单安装,由持证工人上门服务。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客户满意度,也为平台带来了额外收入。

通过品类深度、专业咨询、物流优化和安装服务的多维度组合,ManoMano成功将DIY电商从“不可能”变为“高体验”。它更证明在垂直赛道,深度比广度更具竞争力,专业化服务才是对抗综合平台的最强壁垒。

DIY电商机遇

欧洲DIY市场仍在加速增长,并且线上化浪潮愈发显著。

数据显示,2023年,欧洲在线DIY市场价值已达560亿欧元,占总市场的15.2%,预计2025年将增至660亿欧元,渗透率提升至18%。

更值得注意的是,跨境销售的比重不断上升。2023年跨境交易额达132.5亿欧元,占在线DIY市场的23.5%,预计2025年将增至近200亿欧元,占比接近三成。

这背后是多元动力的共同驱动。远程办公和弹性工作模式让居民在家的时间增加;房地产交易活跃带动装修需求;同时,18-34岁的年轻一代正成为DIY的新主力,其中75%的人将动手改造家园视为乐趣而非负担。

这种消费动机,让DIY工具行业展现出独特的”抗周期”特性。经济向好时,人们愿意投资改善家居环境;经济下行时,为节约成本,DIY反而成为更优选择。而这正是DIY赛道区别于其他零售行业的独特魅力所在。

ManoMano清晰的洞察到这一趋势,为巩固自身地位,正开展一系列战略布局。

2025年4月,平台推出ManoClub会员计划,通过积分、专属优惠和优先配送等权益增强用户粘性,让平台从“满足需求”转向“塑造长期关系”,为未来的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ManoMano的品类边界正在自然延伸。7月,平台宣布将推出新产品类别,包括家居生活、电器、汽车配件、餐具、厨具、音频和电视、美容保健以及室内运动器材等。

这一扩张并非盲目追求多元化,而是围绕”家”的生活场景进行延伸,意在将平台从单一DIY工具采购渠道,升级为整体生活方式的选择。

正如联合创始人Philippe De Chanville所言:“我们希望融入用户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他们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覆盖他们家中的每个房间。”

品牌建设上,ManoMano同样展现出创新意识。9月,平台与法国UBB(波尔多贝格莱联盟)橄榄球冠军队达成合作。这是其首次通过体育营销进入大众视野,“这提升了我们的全国知名度,并使我们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吸引体育和橄榄球爱好者”,创始人Raisson表示。

对于中国卖家而言,ManoMano的成长与扩张同样意味着机会。它不仅是进军欧洲的桥头堡,也是验证产品在本土市场竞争力的试金石。有业内人士估计,平台上约20%的卖家来自中国,但相较于亚马逊上近50%的占比,显然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从一把螺丝刀出发,到构建覆盖全家场景的生态体系,ManoMano的演进揭示了一个核心洞察:垂直平台的竞争力,不在于与综合电商比拼规模,而在于对特定领域需求的深度理解和系统满足。在这个正在被数字化重塑的DIY市场,专业的深耕者将持续获得回报。

10月24日下午,智象&品牌工厂邀请了ManoMano官方经理,分享ManoMano平台介绍、类目需求,以及运营案例,欢迎扫码报名。

司顺致欧抢先布局,在法国最大DIY平台闷声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