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走进伦敦西区那栋2700平方米的时尚旗舰店,玻璃橱窗里陈列着极简廓形的大衣、结构感十足的西装裙。你可能以为那是Zara或H&M,但其实,它来自中国。
这个名为Urban Revivo(UR)的品牌,起家于广州,如今正高调登陆伦敦、纽约和新加坡,计划在未来五年开出200家海外门店。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服装更多以代工厂的身份出现;而如今,它们正以品牌的姿态回到全球主流零售舞台。
从UR到Cider、Halara,再到BloomChic、Cupshe,一批新生代女装品牌正在重塑中国制造的形象。它们懂算法、懂社交媒体、懂用户审美,也懂全球女性的自信与欲望。
这一波女装出海浪潮,已不仅是价格的竞争,而是一场关于文化、设计与身份认同的较量。
快时尚浪潮中的新一代Shein们
如果说Shein属于中国快时尚品牌的第一波浪潮,那么过去几年间,一批更年轻、更懂消费者、更有品牌语言的新玩家,正沿着它的轨迹在全球市场掀起新的浪潮。
它们不只是模仿Shein的小单快返模式,还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流量密码。


ChicMe的创始人王惟瑜是初代时尚网红,活跃于天涯、猫扑等论坛,分享时尚见解。2007年起,她以个人卖家身份在eBay、亚马逊、Wish等平台经营女装店铺,到2015年,它与丈夫(系统工程师)共同创立ChicMe,专注于快时尚女装,自建独立站。目前已成为年营收破亿美金的快时尚品牌。
成立于2019年的Urbanic,其核心团队成员来自Google、阿里巴巴、LVMH、SHEIN等知名企业,拥有深厚的电商运营、供应链管理和时尚行业背景。
与Shein等直击欧美市场不同,Urbanic选择以印度和拉美市场为切入点,锁定20-44岁中产女性,与当地KOC和尾部红人合作、入驻本土电商平台,迅速打开市场。凭借数据驱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和高性价比的产品,Urbanic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印度排名第一的DTC快时尚品牌,并逐步拓展至拉美市场。
成立于2020年5月的Cider,是最典型的新一代快时尚出海品牌。
Cider由广东创业者王琛创立。王琛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就职于国际顶级投资机构KKR和IDG资本,后加入共享衣橱平台“衣二三”担任首席运营官,积累了丰富的投资和服装行业经验。2020年,王琛联合前Bloomingdale’s买手和UberEats全球项目经理,组建团队创立Cider,定位为服务全球Z世代年轻女性的快时尚品牌。
将社交媒体热度作为上新信号,Cider的数据模型分析出趋势后,小单测试、快速上架,新品开发周期压缩至短短7天,远低于行业常见的30-45天。截至2025年,Cider业务遍及全球超100个国家,注册用户突破1500万,用户复购率超过40%。
MICAS和Commense则代表了设计驱动的另一种路线。
MICAS来自香港,但核心工厂位于东莞,是近两年在欧美社交平台上崛起的新锐品牌。
它以更高端的设计感和视觉语言切入,主打“时尚女孩的衣橱灵感”。MICAS的定价高于Shein、Cider,单品在20-80美元之间,目标人群是追求风格、又希望价格合理的25-35岁女性。相比Shein的超大规模算法驱动,MICAS更像是设计师品牌版的快时尚,追求质感与创意兼顾。
心潮无限旗下的Commense,成立于2021年4月,其创始人周晶锦是字节跳动的元老级人物,曾参与字节跳动早期核心业务的搭建。周晶锦在互联网技术、电商运营等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带领团队将Commense定位为服务欧美高知职场女性的时尚品牌,通过精准的产品设计、社交媒体营销和独立站运营,在快时尚红海中走出差异化路径。
Commense瞄准的是高知的、有付费能力的职场女性市场,价格区间在30-120美元之间,核心风格是极简、中性、轻职场。据2024年时的统计,Commense品牌的独立站总访问量已经达到720万。
Commense的官网像一个时尚杂志,拍摄风格清冷、极具质感,每一套造型都有场景叙事。这种“反快时尚”的视觉表达,反而让它在TikTok上被称为“比Zara更会讲故事的品牌”。
相比Cider或MICAS的“新生代”,Urban Revivo(UR)更像是中国快时尚品牌出海的“前浪”。它成立于2006年,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提出快时尚概念的本土品牌之一。
UR的总部位于广州,但从2018年起,UR就开始海外布局,先后在新加坡、泰国、英国、西班牙开出门店。2024年,UR位于伦敦西区牛津街的2700平方米旗舰店正式开业,那条街上,隔壁就是Zara和H&M。
UR以“轻奢平价+东方设计感”为核心竞争力,在面料、版型和细节上都比传统快时尚更精致。为提升国际化形象,UR邀请曾任COS、Topshop设计总监的团队加入了伦敦设计中心。截至2025年,UR的海外门店已超过30家,计划未来五年开出200家。
瞄准细分赛道的中国玩家
如果说快时尚品牌代表了中国速度,那么在更细的维度里,中国品牌们正在以极高的敏锐度,填补一个个被忽视的缝隙。
它们不再追求做大,而是做准,针对不同人群、文化与生活场景,构建起一个个独特的品牌世界。


为大码女性量身打造
BloomChic是这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玩家。
BloomChic由胡周斌于2020年12月创立,总部位于中国广州。胡周斌是美特斯邦威创始人周成建的长子,他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多年电商经验,选择切入北美大码女装市场,主打10至30码的多尺码服饰。
BloomChic以尺码覆盖范围广、版型优化为特色,成立两年内完成三轮融资,成为北美大码女装市场的新兴力量。
BloomChic抓住了身体包容(Body Inclusivity)这一社会议题,以“轻松生活,快乐着装”为口号,传递尺寸不定义美的理念,核心用户是25-44岁的大尺码女性。宣传方面,网站与广告模特涵盖多肤色、不同身材比例的女性,还与TikTok、YouTube上的大码博主合作,通过试穿分享视频塑造真实的消费体验。
在塑形衣赛道,Shapellx用一次叙事转型赢得了欧美市场。Shapellx成立于2019年,总部位于中国福建厦门,主打腰封、连体塑形衣等产品。不同于传统的减肥叙事,Shapellx主张用塑身衣凸显每个人的身材曲线之美。
从产品上看,Shapellx以塑身衣为核心产品,单品价格在40到100美金之间,与卡戴珊的Skims价位相似。不仅根据塑身程度划分出了四种类别,还兼顾身材匀称问题,针对腰部、臀部和大腿等部位推出了局部塑身款式。
不仅如此,Shapellx还试图打破塑身衣的传统定义和场合边界,用Shapellx营销经理 Vita Tseng的话说,就是“把塑身衣当作一件普通的单品,就像平时穿的T恤一样”。
另一个低调却值得关注的名字是Buykud。
Buykud诞生于杭州,以宽松文艺风见长,将柔软的亚麻和透气的棉等优质面料与独特的潮流设计相融合,售卖大码复古女性服饰。不强调身材遮掩,而强调舒适与气质,拥有稳定复购。它代表了中国文艺风在全球女性市场的一种新可能。
运动塑身的健康自信
与Cider同年诞生的Halara,走的是另一条路,以科技面料+多样身材为核心卖点。
Halara隶属于北京全量全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的张小沛。张小沛在创业前曾担任微软在线广告团队首席研发总监、美国在线视频公司Hulu全球副总裁、车好多CTO等重要职务,拥有丰富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她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将服装行业视为“消费互联网的大闭环”,结合自身技术背景,自主研发预测库存分析(PIA)软件,实现供应链与库存管理的线上化,打造出以高性价比运动休闲服饰为核心的出海品牌。
Halara主打瑜伽裤、运动文胸等产品,走Lululemon平替的高性价比路线,价格区间在17–85美元,仅为Lululemon的三分之一,主力消费群体是北美18-35岁女性。
Halara不仅懂得性价比,更懂得用户洞察,在面料上投入大量研发预算,如为宠物家庭开发了防毛面料Petitoff Fabric,为高温地区推出透气速干的Cloudful Fabric,使得它在竞争激烈的运动休闲市场中找到了差异化。
Halara的销售额主要来自TikTok和独立站。据报道,2024年8月,Halara在TikTok美区4个小店的总销售额已达到6300万美元;2025年4月,Halara独立站营收达到了2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0亿元)。
WISKii的官网介绍,其将科技面料与时尚潮流完美融合,为健身爱好者、瑜伽爱好者和网球爱好者在日常运动中获得惊艳的穿着体验。从草图到最终入库,每件单品都经过超过4次试穿,以确保其品质和合身度绝对完美。
黑人等多元文化审美
黑人女性市场是这一轮出海中最具潜力的细分领域。
Ursime在这一赛道中脱颖而出,品牌以曲线剪裁、亮色系印花、卷发模特形象打造出鲜明的非洲风女性力量视觉。它在美国、尼日利亚、加勒比市场均表现亮眼。
LORAGAL的部分产品线也在向黑人审美靠拢,它在美国广告素材中启用了更多深肤色模特,并针对黑人消费者推出独立版块。
海外街头文化由来已久,以此所诞生出来的街头服饰,最早可以追溯到1972年的Jersey City,这些时尚服饰,通常与滑板、冲浪、嘻哈和涂鸦等亚文化紧密相关。
一些中国出海女装服饰品牌也瞄准了这一赛道,典型的如Aelfric Eden,隶属于帝迩科技,据官网介绍2014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由一位有中西文化成长背景的创始人所创,其核心受众是美国地区18-24岁的青少年人群。
优雅轻奢的都市职业风
MO&Co是一家从国内成长起来、正在积极出海的中国女装品牌。成立于2004年的广州,风格主打“酷女孩+都市中性”,在国内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品牌认知。
MO&Co.的母公司EPO时尚集团成立于2004年,总部位于广州,创始人是浙江温州的金霓女士。除了MO&Co.,旗下还拥有高端女装Edition、童装Little MO&Co.、彩妆品牌REC和男装Common Gender,总体年营收规模预估在50亿左右。
2015年,MO&Co.进驻巴黎老佛爷百货,成为首个登陆欧洲的中国快时尚品牌。2024年,MO&Co.签约美国超模Kendall Jenner成为其高端系列NOIR的新晋代言人,又相继与巴黎时装品牌coperni、意大利时尚先锋品牌SUNNEI、运动品牌Reebok合作推出联名系列。
此外,ICICLE之禾和Lily商务时装通过东方极简、职场女性赛道进入欧洲。ICICLE已在巴黎、米兰设立门店,而Lily则频频亮相意大利米兰时装周、德国杜塞尔多夫服装展、美国纽约时装周等国际顶级时装周。


贩卖“海滩自由”
诞生于2015年的Cupshe,由赵黎明在南京创立。最初定位为快时尚品牌,涵盖多品类服装,但因定位模糊,销量平平。2016年,赵黎明在美国发现泳装市场商机,决定聚焦泳装细分领域,主打“品质、时髦、实惠”定位。
品牌以“Live Life on the Beach”为口号,打造出浓厚的海滩文化意象,Instagram上的视觉主调永远是阳光、海浪、微笑与真实身材。
通过精准定位、供应链优化、独立站与亚马逊双渠道布局及社交媒体营销,Cupshe迅速崛起,成为北美泳装市场头部品牌,2017年成为北美泳装线上销量冠军,2021年营收达2.5亿美元,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
而环球易购创始人徐佳东主导创立的ZAFUL,最初也是以泳装为切入点,聚焦年轻女性市场,凭借高性价比和快速上新策略迅速崛起,成为国内领先的泳装出口品牌的。后来ZAFUL逐步拓展品类,发展为了涵盖服饰、配饰、鞋履等的快时尚品牌,但如今因母公司跨境通陷入净利润亏损的泥沼,而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经营挑战。
打扮美丽新娘
Bella Barnett总部位于广州,是广州拓扑网络科技旗下品牌,以精致裁剪和时尚设计的连衣裙礼服为核心产品,定位中低端消费群体,主攻婚礼、派对场景的细分领域。
深圳市辉腾阳光旗下的Parthea,是新起的一家主攻礼服的品牌,在2023年之前,辉腾阳光还是一家服装代工企业,长期陷入缺乏议价权的困境,利润率长期不足8%。
Parthea精准锁定18-35岁年轻女性在特殊场合的着装需求,将产品定价定在20-70美元区间,使用场景延伸至舞会、派对、节日、度假、伴娘、婚礼嘉宾等多种场合。在TikTok美区店铺上线的第二年,Parthea年销售额超3000万美元,成功跻身TikTok Shop女装类目头部品牌。
丝绸类家居服
丝绸,作为延续千年的东方瑰宝,早已超越单纯的面料属性,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辨识度的美学符号之一,这一传统材质正借由Lilysilk、SilkSilky等出海品牌走向海外。
Lilysilk的创始人Lily Lin在法国丝绸行业工作十余年,发现海外市场对高品质丝绸产品需求强烈,于是在2010年创立Lilysilk,以“与世界分享中国丝绸的美丽和舒适”为使命,主打轻奢路线,专注真丝服装和家居用品,目标用户为中高收入女性。
依托高端品质与合理定价,Lilysilk上市后迅速在法国市场站稳脚跟,并通过亚马逊、eBay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及自建独立站,将业务拓展至欧美市场。经过多年发展,Lilysilk产品销往全球150多个国家,年营收近千万美元,成为国际丝绸行业的领军品牌。
SilkSilky定位为中高端真丝品牌,专注于丝绸睡衣、服饰、床品及配饰等产品。品牌强调“Luxury Comfort, Elegance, Health”,以真丝的天然抗菌、温控、柔软等特性满足消费者对健康、舒适生活的追求。产品设计兼顾时尚与实用性,如性感风格的睡衣款式、丰富的色彩和图案,同时价格相对亲民,比同类品牌低30%-40%。
走向全球的中国女装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女装品牌的出海,不再只是海外生、海外长的跨境故事。越来越多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品牌,也正在主动驶向国际市场,和那些原生于海外的中国品牌,在同一个浪潮中汇合。
这是一场关于品牌身份的重塑。
过去,以Shein、Cider、Halara、BloomChic为代表的出海品牌,往往意味着中国供应链主导、海外运营团队执行的无国界电商品牌;而如今,中国本土品牌的加入,让“出海”从一种商业模式,转变为一种文化自觉,它关乎品牌的全球表达,也关乎中国时尚的自我认同。
如Urban Revivo从国内起家、线下根基深厚,它以实体店和独立站的双轨方式,进军国际主流市场,如今全球门店超400家,布局伦敦、纽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创始人李明光坦言:“中国女装若想突破500亿销售额瓶颈,全球化是唯一解。”
类似的,还有MO&Co.、ICICLE之禾、JUZUI玖姿、Exception例外等品牌,也都在近年开始布局国际市场,通过高端百货、海外官网、甚至巴黎时装周等形式,向世界输出东方都市女性的时尚语境。
而更年轻的品牌,如Bella Barnett,则以东方式优雅与派对文化结合的方式,找到了海外社交场景中的审美契合点。丝绸品牌SilkSilky、Lilysilk的崛起,更像是一个象征,它以东方天然面料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讲述了中国品牌在舒适、质感、自然上的文化共鸣。
这批品牌代表的是另一类力量,从国内市场成功走向国际舞台的成熟选手。它们拥有完善的供应链、设计体系与品牌故事,但此前局限于国内竞争,如今终于把品牌升级的舞台搬到全球。
在这股原生出海品牌和本土品牌出海的汇流浪潮中,一个更深层的命题也浮出水面,中国品牌的全球化,正在进入新的周期。
早期的出海,是一场关于“生存”的速度战,谁能先在海外平台铺货、抓流量、打爆品;中期的出海,是一场关于“品牌”的攻防战,如何让中国品牌从算法中长出审美,从供应链里孕育文化。
从Cider、BloomChic到Urban Revivo、MO&Co,以及近期Shein计划在法国开设线下实体店,这是中国品牌从跨境独立站走到线下橱窗的漫漫长路,也或许预示着,一个新的中国女装品牌周期,正在悄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