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压倒“免费退货”

报道 10小时前
特朗普的关税压倒“免费退货”

周五的下午,芝加哥的上班族Emily照例打开手机购物。她在一个时尚品牌网站上选中了一件秋季外套,却在结账时愣住了,熟悉的Free Returns(免费退货)标签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行小字:“退货需支付7.95美元标签费”。

Emily有点不满。过去几年,她几乎没为退货花过一分钱。买回家试穿、退回仓库、自动退款,这一切都流畅得像点一杯咖啡。

可如今,从Zara、H&M到无数独立品牌,越来越多的电商品牌悄悄更改了规则,退货不再免费,有的收取小额退货费,有的干脆只提供积分退款。

在美国,免费退货曾是电商竞争最锋利的武器。它塑造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加重了品牌的负担。而如今,一股收费退货的风潮,正席卷零售业。

退货的代价

要理解这场变革的深刻意义,我们需要先回顾“免费退货”这一策略的起源。在电商发展的早期阶段,为了消除消费者对线上购物的顾虑,免费退货应运而生。

这一策略最早由在线鞋类零售商Zappos推向极致,其著名的“365天免费退货”政策不仅彻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更重塑了整个电商行业的竞争格局。

亚马逊随后将这一理念发扬光大,通过Prime会员的无理由退货服务,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对线上购物的信任。很快,从梅西百货到塔吉特,各大零售商纷纷跟进,将免费退货视为不可或缺的标准服务。

然而,这份看似甜蜜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根据美国零售联合会(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 NRF)与退货服务商Happy Returns在2024年底发布的最新报告,美国零售业的平均退货率已攀升至惊人的16.5%。这意味着,每产生1万亿美元的销售额,就有高达1650亿美元的商品被退回。

更令人担忧的是隐藏在幕后的另一个数据,退货处理成本平均占到商品售价的30%-40%。这意味着,一件售价100美元的衬衫被退回后,品牌商实际损失的远不止商品本身的价值,还要承担来回运费、人工处理成本、仓储费用以及商品翻新等一系列附加成本。

美国退货解决方案提供商Loop Returns的创始人Jonathan Poma描绘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场景:“当一件商品被退回后,它需要经过接收、检测、分类、重新包装、重新上架等一系列复杂流程。在这个过程中,约有20%的商品因各种原因无法再次以原价销售。对于服装类商品,这个比例甚至更高。”

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随着线上购物比例的持续攀升,退货问题愈发凸显。疫情期间养成的“囤货试穿”习惯,使得“bracketing”(即同一商品购买多个尺寸或颜色,保留合适的,退回其余的)现象愈发普遍。这种消费行为进一步推高了退货率,给零售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从免费退货到付费退货

当增长红利逐渐消失,降本增效成为企业生存的首要任务时,嗅觉敏锐的零售巨头们最先开始转身。

电商霸主亚马逊无疑是这场变革中最引人注目的风向标。

2023年底,亚马逊悄然在部分商品的结账页面新增了一项提示:“对于部分第三方卖家或自营商品,在UPS门店投递包裹将收取每单1美元的处理费用。”这一看似微小的改动,在当时引发了消费者和业界的广泛讨论。

然而,数据证明了一切。根据投资公司Piper Sandler的研究报告,这一政策实施后,亚马逊的整体退货率下降了约12%。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变动并未对销售额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个成功的试验无疑给整个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零售品牌纷纷开始跟进。

快时尚巨头Zara率先在英国市场试点线上退货收费,每单收取1.95英镑,在获得积极反馈后,迅速将这一政策扩展至美国市场。H&M从2024年春季开始,对非会员顾客征收5.99美元的退货手续费,同时通过会员制度继续为忠实客户提供免费退货服务。ASOS则采取了更为激进的策略,不仅将退货期限从60天缩短至30天,还对高频退货用户实行警示与限购机制。

这些举措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零售业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运营逻辑,退货不再是一项必须完全由品牌承担的服务,而是一种可以与消费者共同分担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变革并非简单的“一刀切”。各大品牌都在小心翼翼地寻找平衡点,通过会员特权、消费额度门槛、商品类别差异等精细化运营策略,既控制成本又不失客户忠诚度。

中小品牌的现实考量

“关税给品牌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很多时候,如果品牌决定为消费者承担退货费用,他们可能会在整个交易中遭受净亏损,所以要寻找各种手段来提高盈利能力。”Loop Returns高级副总裁Jess Meher表示。

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服装、鞋类、箱包、电子类产品等征收的额外关税。这些成本在品牌层面往往难以完全消化,最终必须通过某种形式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或通过运营优化来吸收。

一个具体的例子可以清晰地说明这一困境,当一件中国制造的衬衫售价为50美元时,其进口环节的关税和清关杂费就可能超过10美元。如果消费者选择退货,这件衣服往往不会被重新上架销售,因为重新入库、检查、再包装的成本甚至高于商品本身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销毁反而成了更“经济”的选择。

物流软件公司Narvar的客户战略副总裁David Morin指出,对于小型电商企业来说,收紧退货政策可以抵消成本上涨,而无需被迫提高价格,“零售商不想吓跑顾客,所以他们选择悄悄测试新的收费标准和更短的退货期限。”

这种小心翼翼的试探,反映了品牌方在成本压力与客户体验之间寻找平衡点的努力。

主打老年服饰的Joe & Bella,自2020年成立以来一直将免费退货作为核心卖点。但联合创始人Jimmy Zollo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们已经被退货压得喘不过气。尤其对于我们这种规模的企业来说,退换货成本相当高昂。”

他们的解决方案颇具巧思,取消统一的免费退货政策,转而与退货保险平台Redo合作,推出创新的“退货保护”选项。消费者在下单时,可选择支付1.98美元购买一份”退货保险”。之后若需要退货,不仅能获得全额退款,还无需支付退货运费。如果顾客不选择此服务,则需自行承担7-12美元的退货运费。

“这种模式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Jimmy Zollo表示,“过一系列操作,我们已经节省了约80%的退货相关成本。”

对消费者而言,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题,为“可能发生的退货”支付小额保险,还是赌一把自己不会退货。

护肤品公司Bejou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arolina Lopez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径。这家在美国本土生产护肤品的企业,却深受国际关税的影响,因为其包装材料和部分配方成分都需要从南美洲进口。

“美国针对哥伦比亚、秘鲁、智利和阿根廷等国的关税为10%,而巴西等国更是高达50%,”Lopez解释道,“由于关税,我们今年的成本上涨了高达10%。”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Bejou不得不做出改变,将退货期限从30天大幅缩短至5天,并且要求顾客必须提供产品照片证明存在问题,才能获得商店积分而非现金退款。这种严格化的退货流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体验,但却是中小企业为求生存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成立于2023年的自适应内衣品牌Springrose,最初也通过免费退货服务来吸引顾客。但创始人Nicole Cuervo很快发现,随着关税成本以及材料、制造费用的不断上涨,原有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

Springrose最终选择通过第三方平台Redo实施退货保险政策,同时在其他方面多管齐下地削减成本——从减少代理支出到与供应商重新谈判。“这项新政策及其他措施使我们的利润率同比提高了约700个基点,”Cuervo表示,“在当前的贸易环境下,这种精细化的成本管控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的必需品。”

根据Loop Returns在2024年6月发布的行业报告,超过45%的北美电商品牌已经或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调整退货政策,其中超过一半选择引入“付费退货”或“退货保险”机制。

消费者的微妙变化

面对这一行业性的转变,消费者的反应如何?品牌方实际上正走在一条微妙的钢丝上。

NRF的最新调查揭示了一个颇为矛盾的心态图谱,超过60%的消费者表示理解品牌收取退货费用的做法,认为这是应对成本上升的必要措施;但与此同时,57%的购物者坦言,在被收取退货费用后会离开零售商,这一数字较去年的40%大幅上升。

这种看似矛盾的反应,实际上反映了消费者在理性认知与感性体验之间的挣扎。从理性角度,他们理解商业逻辑;但从感性角度,他们仍难以接受服务水平的下降。

然而,积极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同一份报告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消费者认为“收取退货费用会促使自己更理性购物”。在Reddit和TikTok等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关于“退货太贵,我决定先想清楚再买”的讨论,一种新的消费观念正在萌芽。

时尚博主Sarah Thompson在最近的一期视频中分享了自己的体会:“过去我经常会为了一条裙子下单三个尺码,留下最合适的,退回另外两个。但现在,我会更仔细地查看尺码表、面料成分,甚至去实体店试穿后再决定是否网购。说实话,这反而让我的购物决策更明智了。”

当然,退货政策的收紧,反而让部分消费者形成了更高的购买意愿,因为他们更相信品牌在优化成本,而非单纯压榨用户。

Emily最终还是买下了那件外套,只是这次,她更加仔细地查看了尺寸表和材质说明。“既然退货要花钱,那就一次买对吧,”她说,“也许这不是什么坏事。”

在这个退货变贵的秋天,消费者和品牌都在适应新的规则,没有永远的免费,只有不断变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