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偶像”,创造营走在出海的正确道路上

娱乐 4年前 (2021-03-01)

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 深响(ID:deep-echo)

作者|  吕玥

“要一直微笑,保持基本礼仪,不能展现出疲惫感……”

《创造营2021》第二期节目开播,几位日本学员总结出的“日式偶像典型特质”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在日本,绝大多数想要成为偶像和已经成为偶像的年轻人都和他们一样,时刻将这几点视为规范自身的“基本准则”。但在节目中,这些“准则”成为了一种令人惊奇的、独属于某个国家偶像的特质。

今年,来自多个不同国家的学员们在《创造营2021》中展现出了极其多元化的风格,刷新了大众对男团的认知。这也使得节目一开播便被网友们笑称是“国际交流大会” ,也因此多次登上热搜榜。

而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这场“国际交流大会” 不只是在国内火热,同时也在海外获得极高关注度。不少学员更是“一夜爆红”。据官方数据,节目开播后学员海外全平台涨粉20多万,第一期播出后就有八位学员先后登上了Twitter海外地区趋势榜。YouTube 节目首秀片断播放量超10万的有16支,热度最高的几组学员舞台播放量已破百万。

“中国制造偶像”,创造营走在出海的正确道路上

与此同时,有不少来自不同国家的KOL都在发布追更节目、点评学员的reaction视频,多国网友们也都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激情安利自己喜爱的学员,例如有不少海外观众都为刘宇的古风舞台而惊叹,众多日本学员也吸引了日本观众的关注等等。而多家海外媒体也都对不少学员都进行了报道。可以说,今年节目一开播,学员们就已经真实地出圈出海。

“中国制造偶像”,创造营走在出海的正确道路上

事实上,这一现象在以往所有同类节目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学员们初登舞台时大多是素人或是“无名之辈”,即便是在某一领域小有名气,也很难在海外快速收获大量粉丝关注。所以各大平台的节目初期都是靠有海外知名度的导师来携带出圈出海。

而没想到的是,当同类节目还在以导师的海外影响力努力出圈时,今年《创造营2021》却是凭借学员们的海外影响力实现了出圈、出海“两手抓”。如此热闹的反响,可以称得上是“出人意料”,但细想却也在情理之中。

学员凭什么出圈又出海?

就节目内容这一层面来看,《创造营2021》学员们能同时吸引海内外多国观众目光,最基础的原因在于“多元面孔”。

今年《创造营2021》国际化风格突出,海外学员来自日本、泰国、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多个国家,且整体数量达到了二十多位,较以往明显增多。

而除了“跨国”,“跨界”也是今年节目的一大特征。近百名学员来自不同的经纪公司,毕业于不同院校,在立志成为偶像之前也有着各不相同的经历——例如世界级舞蹈大赛冠军、电竞冠军、已有作品的演员、因短视频走红的网红博主等等。

“中国制造偶像”,创造营走在出海的正确道路上
2019《王者荣耀》世界冠军杯总冠军eStarPro战队成员诺言

跨国+跨界的阵容,让今年的节目与以往相比有了更新颖、鲜明的特色,学员们也更有看点。

在以往的选拔类节目中,海外学员大多只有一两位。虽然节目会因为这几位的优秀表现而吸引其所在国家部分网友关注,但这种关注是小范围的。而今年,海外学员来自于全球多个国家,学员可辐射到的国家和地区更广,节目整体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也更强

“中国制造偶像”,创造营走在出海的正确道路上

同样,在过去,跨界而来的年轻人往往会在这种选拔类节目的舞台上遭受质疑。今年,《创造营2021》则将“跨界”这一点作为了节目的亮点之一。也正是因为跨界人数众多,以往“个别学员在人气上占优势”的情况不复存在,大家都能够公平地在台上“以实力见真章”。而对节目来说,学员多元化的个人专业背景,也能够帮助节目跳出刻板的偶像组合领域,去触达更多不同圈层的人群,进一步放大节目影响力

而多元化的学员们在节目中交流互动、竞争合作,其实进一步体现出的是多元文化的碰撞,这也正是节目更好看、海外不同国家观众都极为关注的核心所在。再加上,在《创造营2021》开放包容的舞台上,各具各色、各有所长的个体,都能够肆意展现自己,节目对个体的拥抱尊重和对人物血肉的描摹,也成为国内外学员们纷纷被看到、被记住、成功出圈出海的重要原因。

当语言不通的两国学员组成一个组合,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默契交流;在同一段音乐下,来自日本的舞蹈大神赞多和古风气质的刘宇可以共同完成一段燃炸的舞蹈;拥有独特欧美唱腔的米卡,可以完美演绎中文歌曲;时刻被称赞“可爱”的日本学员井汲大翔,想要以实力打破这一典型日式偶像的特质局限……

“中国制造偶像”,创造营走在出海的正确道路上

这样多元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故事,遍布在每期节目中,成为了新看点,节目自然是令人感到新奇和惊喜,也更有吸引力。而与此同时,这种新玩法也是在打通文化壁垒。在节目里,海外学员和中国学员有了一个沟通交流、共同成长的机会;在节目外,通过节目这一介质也搭建起了国际青年文化交流的平台,推动不同国家年轻观众的沟通。海外粉丝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多了解,中国年轻人对独特、差异文化的包容度也得以对外展现

另外不得不关注的是,为了让学员们更快走出去,收获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节目组也一早就做好了基础工作。

为了让海外观众能够同频率追更节目,今年节目组专门组建人工翻译团队,来对内容进行多国语言的翻译,与此同时节目以英语、泰语、日语、韩语、越南语、印尼语六国语言在WeTV上线同步播出。WeTV是腾讯视频早在2019年就推出了视频流媒体服务平台,主要向海外推送中文剧集、综艺等内容。

而为了能最大程度宣传造势,节目组也实现了海外音乐平台和社交媒体的高覆盖,包括在Twitter、YouTube、Facebook、Instagram等海外平台开通节目官方账号,及时更新节目相关信息和花絮片段,在Twitter发布节目定制的emoji供粉丝使用等等。截止目前,节目组的官方Twitter访问量已破百万。与此同时,学员们在海外平台上的粉丝数和点赞量也快速攀升,高卿尘、力丸、赞多、和马等已是极具人气的几位学员。

“中国制造偶像”,创造营走在出海的正确道路上

与全球年轻人“共鸣共振”

《创造营2021》以多元化的学员阵容、多元文化碰撞的立意,让节目内容本身就具备了出圈出海的强吸引力。实际上,一档节目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产品,之所以能够广泛引起关注和热议,必定是节目所输出的价值观,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共鸣

所谓“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一档节目输出价值观绝不是“我传播你接收”这么容易的过程。不同国家、年龄、圈层用户对同一现象、事物的理解会有许多不同,制作内容的人和观看者之间也容易出现信息偏差。因此,能够向全球年轻人传递同一种观点且引发共鸣,《创造营2021》势必是结合了具体的语境,以年轻人都喜闻乐见的内容输出观点,并让学员和观众都参与到了讨论中,共同形成了一个“声量场”

一个典型案例是《创》系列节目中对battle环节的重视。在节目中,battle环节学员们体现出的热血、不怕输、敢追梦的精神,是所有年轻人都认同且具备的。而在节目中,周震南所表达的观点“battle是尊重对手并认可其实力”,其实也给了所有年轻观众关于如何面对竞争、看待对手、正视自己等一系列更深一层的思考。

另外,节目中对学员的不设限、不定义、不贴标签,也充分体现了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例如学员李洛尔在最初认为自己与偶像这一身份完全不符,形容自己像是绿色小球落入了一堆红色小球中一样显得格格不入。但在观看学员们的初舞台之后,他开始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也展现出了自己身上不一样的光彩。

“中国制造偶像”,创造营走在出海的正确道路上

同时,今年《创造营2021》的学员跨国跨界的设置,也是为打破一切偏见而来

发起人团成员Amber刘逸云在节目中回顾自己的成团之路,表示自己的中性风格是当初市场上前所未有的,因此被当成是一种“实验”。但最终她以足够强的实力打破了这种偏见,并与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成员一起成为了数一数二的女团。

同样,在学员中,作为rapper的刘彰通过参与节目改变了自己原来对偶像的偏见;胡烨韬、韩佩泉则是以精彩的表演,打破了大众对于网红“有人气没实力”的偏见。不同的风格、原本的身份都不会是学员聚在一起的障碍,也不会被大众为偶像所设下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并肩站在舞台上的学员们,像极了生活中每一个有梦有爱,且不甘被困难或质疑所羁绊的人。

由此来看,《创造营2021》所有的变化都是契合了不断变化、越发多元的大众审美及价值追求。也正是因此,节目中众多学员们才得以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而上升到更高的价值层面,一档节目有能力去聚拢这些跨国、跨界的学员共同参与,有底气去引入海外新势力交流与竞争,直言不讳地向全球观众传达这些多元文化与正向价值观,并最终打造出一个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男团,这其实也正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教授、日本东京大学特聘研究员支菲娜所说:“《创造营2021》可以说是国家的实力变化叠映到文化传播领域的结果。”以内容搭载优质IP和文化产品,才会是真正的“走出去”。

“中国制造偶像”,创造营走在出海的正确道路上

过去,综艺节目选出“中国偶像”只能站上国内舞台、只会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而现在,拥有更大视野与格局的《创造营2021》迈出了改变局势的第一步,在一如既往将重点放在学员身上的同时,也在帮助这些年轻人摆脱对老师前辈们名气的依赖,获得具有个体辨识度和团体勾连度的海外影响力。事实上,这才是从“中国偶像”进阶为“中国制造世界偶像”,并让“中国制造世界偶像”真正实现出海的正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