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 阿熊有话说(ID:Axiong19831983)
作者 | 阿熊有话说


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多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模式。银行就是其中之一。疫情让以往依赖线下服务的银行,开始全面向线上转型。用户通过数字平台来享受金融需求,数字银行开始崛起。新加坡就是数字银行的积极倡导国之一,并开始颁发相关牌照。新加坡为何热衷数字金融?数字银行如何改变世界金融格局?潜在的风险点在哪?
新加坡为什么热衷数字金融?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支付方式的变化,数字银行的2.0时代正在来临。相对比1.0时代,第二代更加智能化、数字化更全面,更加符合当下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
为了抓住这波发展潮流,包括新加坡在内的政府,都在竭力发展纯线上的数字银行。新加坡作为全球的金融中心之一,新加坡政府开始发力数字治理、数字产业、数字贸易、数字生活等领域,重点打造数字经济。这在出生于新加坡的著名投资人,投资了滴滴等公司的GGV符绩勋看来:“货币的数字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020年12月4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揭晓数字银行牌照申请结果,包括蚂蚁金服在内,共四家公司获得。全面数字银行牌照获得者,包括Grab和新加坡电信组成的财团,Shopee母公司冬海集团(Sea Group)的全资子公司。批发数字银行牌照获得者,包括蚂蚁集团旗下子公司、绿地金融投资控股集团为首的财团。本次蚂蚁集团等获得的新加坡批发数字银行牌照,预计2022年初运营。数字银行牌照可以接受存款,并向零售和企业客户提供银行服务,而数字批发银行牌照,只能限于中小企业和其他非消费者细分市场。
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表示,“过去五年,我们投入了约200亿元推动研发,其中大部分用于推进数字化。我们正在敲定的《研究、创新与企业2025计划》(RIE2025),将投入更多资金发展数字经济,因为这对新加坡的未来至关重要。”
在金融科技方面,新加坡发放数字银行牌照,推进虚拟银行落地。数字银行牌照如果不限制开户人的国籍,也就是全球用户都可以开户。那么对于新加坡这样没有外汇管制的国家,这种数字银行,就会成为世界人民的银行。从新加坡政府的角度来说,如果不限制用户开户,但是限制只能存新币,那么意味着大量的美金等外汇进来后要换成新币,政府会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加上新加坡政府在全球的美誉度,这个将是颠覆性的。
在数字货币方面,新加坡大力发展区块链技术,颁发数字货币经营牌照,建设亚洲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货币新型数字金融中心。
新加坡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金融科技公司布局的重镇。相关报告显示,“东盟地区金融科技企业所获资金总数的51%流向了新加坡,新加坡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占东盟总数的45%。”国内科技企业巨头也纷纷布局和落地新加坡。
根据报道,字节跳动计划向新加坡投资数十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并增加数百个工作岗位,以运营TikTok和Lark。之前也有人爆料称字节跳动也有向新加坡申请数字银行执照。
今年5月,阿里一举斥资12亿美元收购新加坡中央商务区一座写字楼50%的股权,这也是迄今为止阿里在海外最大的一笔房地产交易。据外媒9月报道,阿里有意向给总部位于新加坡的Grab,投资30亿美元。华为的云事业部、腾讯旗下微众银行,都有可能在新加坡投资和发展。
作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很多大企业都把亚太的总部或者次总部设在新加坡。世界银行(World Bank)《全球营商环境报告》(Doingbusiness)中指出,“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生意的亚洲国家。”新加坡政府也在积极迎合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并进行各项的政策调整。2020年1月,新加坡正式生效可变资本公司(VCC)法案,对于科技公司来说,这项措施具备税收优惠、制度灵活和信息披露等优势。
数字银行全球发展格局


中国是数字银行使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英国金融科技公司协会的风险投资报告显示,在金融科技领域投资额度最高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和英国。这个优势依然在继续加强。这也得益于微信支付、支付宝等互联网支付产品的广泛使用,
这次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中资公司,拿到新加坡数字银行牌照,意义不可小觑。以目前中资公司在东南亚互联网的积累和影响力,中资公司可以通过数字银行,快速切入东南亚移动支付市场,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当地开疆拓土,深度扎根海外。
从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东南亚国家普遍汇率不稳定,民众习惯性持有外币,并且普遍对新加坡有很好的印象(新加坡是东南亚人民的首都)。在这种局面下,通过这些互联网公司,大力发展以新币为基础的东南亚移动支付,其实是奠定了新加坡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金融地位。
放眼全球,不仅仅是新加坡,包括中国、日本、马来西亚、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发展数字银行业务。
中国香港目前有8家持有牌照的数字银行,在这其中,七家拍照背后是内地互联网或金融企业,分别是腾讯、蚂蚁金服、平安、京东、小米、众安、携程等。但香港并没有优质的本土互联网公司。
日本也不甘落后,2020年4 月,三井住友金融集团(SMFG)和 SBI 签订协议,提供手机上使用的数字银行服务。
马来西亚试图发行数字银行牌照,但因为种种原因暂时搁浅了。
根据ARK投资管理公司(ARK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数据,在美国3亿多人口中,有超过1.5亿个数字钱包产品,预计2023年将超过2亿。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持有手机的人数远远超过拥有银行账户的人数,这为数字银行的普及提供了技术和用户基础。
美国知名的数字银行有Moven、Simple、Go Bank等。相比传统银行,Simple主要竞争力在于费用和服务的简便性。不收取透支费用、没有月费或年费。Simple的支票清算一般可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而Moven通过第三方机构Ingo提供支票清算服务,一般最长需等待10个工作日。
美国市场诞生了数字银行的另一种形态Neobank,它没有银行牌照,为传统银行的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为中小传统银行打开移动互联市场,银行为其代管用户账户。
数字银行的挑战
面对数字银行的蓬勃发展,GGV符绩勋同样也表示了担心:“货币数字化背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管是新加坡还是任何东南亚的国家,还是大国小国,它都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因为货币本身是个调控经济的手段,所以对于它来说,金融是个非常敏感的点。”“货币本身,它是一个国家很重要的命脉,像新加坡这么小的一个国家它更是要把货币管控起来。所以电子银行牌照的发放,不管是给商业银行还是消费信贷银行,我觉得这些都只是前端,最核心的,底层的东西是需要国家来管理的。”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Fitch)一份报告称:“尽管虚拟放贷机构可能拥有更先进的数据分析能力,但在针对无银行账户人群时,可能会遭遇‘错误定价’信贷风险,而即使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市场上,数字银行也将面临挑战。”
报告认为,尽管亚太地区一些数字银行已实现盈利,如腾讯支持的互联网银行中国微众银行(WeBank)和韩国最大网银KakaoBank,但多数数字银行的风险框架和商业模式尚未经历经济周期考验。即金融科技这一新兴产业未曾证明过其商业模式面对危机时的稳健性。“在数字银行能力较弱的司法管辖区,规模较小的银行更容易受危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