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东南亚,到中东,中国出海的风向经过了几次转变。伴随着潮水的变迁,中国企业出海也迈向深度化、本地化。
陈佳涛是中东的华人创业者之一,2021年,商业环境保守的沙特正式开放了互联网金融牌照,陈佳涛和他的合伙人成为沙特互联网金融项目的第一批参与者,并在2022年第一季度上线了产品。
与其他创业者不同的是,陈佳涛在来中东创业以前,曾经在印尼、印度参与过创业,亲历了中国出海的各个历程。在2016年,陈佳涛来到印尼参与了游戏创业,2018年,到印度参与了项目孵化。历经几个国家,几个时间段,陈佳涛认为,中国出海赚快钱容易,但要长期扎根,需要更深的本地化能力。
智象出海和陈佳涛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陈佳涛分享了他在中东的业务生态,讲述了他在不同国家的几段创业经历。从他的视角,可以观察到中国出海这几年的发展变化。
沙特第一批互联网金融创业者
品牌工厂:陈总,您是什么时候去了沙特的?您在沙特做了哪些事情?
陈佳涛:主要是在做沙特的互联网金融项目,做了快两年了。
2021年的时候,沙特开放了互联网金融。沙特比较特殊,它的人均GDP是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在文化娱乐和经济模式上跟头部国家有个时间差,所以在2021年才开始放开金融板块。
沙特之前主要金融服务还是通过银行。互联网金融开放之后,我们是第一批做互联网金融项目的。所以我们只需要将全球好的模式进行本地化就行,做出适合沙特人投资习惯的互联网金融项目。
品牌工厂:您提到沙特“改革开放”,它还有哪些比较重大的举措?
陈佳涛:举措还是挺多的,根据沙特的”愿景2030″举措,基本上各个经济板块都在变得开放。
品牌工厂:沙特也是有自己的证券市场的?
陈佳涛:是的,Tadawul(沙特证券交易所)。它有两个证券市场,主板跟创新板。
开户还是要到银行去,投资账户这块业务一直是银行在管。做互联网的券商也有,但他们的模式都比较传统。
品牌工厂:像富途、老虎证券,服务的很多都是个人散户。在沙特的投资人主要是散户为主,还是机构为主?
陈佳涛:主要是散户,机构的话他们的选择有很多。
品牌工厂:您能不能详细讲讲,当时您是怎么接触到合伙人?怎么创立项目的?
陈佳涛:大家都是在沙特的互联网创业圈子里,沙特虽然是中东最大的市场,但中东的国家不像中国,有一线城市、超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无论是沙特还是埃及,他们的经济高峰都在首都。所以你要创业,这个圈子是很小的。
当时沙特政府想开放互联网金融,我们就成为第一批创业者,在2022年第一季度上线了我们的产品。
品牌工厂:您在沙特呆了几年?
陈佳涛:沙特就呆了一年,主要是疫情期间。我们的总部在沙特,后来我和合伙人进行了分工,我们有几个创始人都在沙特,处理大大小小的事,包括资质也在沙特,我主要是负责技术这块。
品牌工厂:你们一般是怎么去获客的?
陈佳涛:获客很简单,就是推广,没有什么捷径。投放广告加上活动,然后和合作伙伴一起联合推广,在哪里都一样。
所以还是那句话,沙特虽然是三千万人的市场,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两三个城市,所以要覆盖的城市不多。
埃及,中东人才外包中心
品牌工厂:埃及被大家称为阿拉伯的印度,它的人才外包有非常大的供给。为什么埃及会成为中东的外包中心?
陈佳涛:很简单的,第一,比起其他中东国家经常发生变动,埃及的体制这些年就比较稳定;第二,埃及的经济到目前为止都比较稳定;第三,最主要是跟高等教育的质量有直接关系,在北非来说,埃及的教育质量还是可以的,其他北非国家都比不上。
埃及的排第一的大学是开罗美国大学,整体教育质量还可以,但跟印度、日本就没法比。
海湾六国的教育条件很好,但是没人口,成本不合算。然后摩洛哥的人才教育也还可以,但是规模太小了,而且摩洛哥是靠移民经济,摩洛哥的精英都不在国内。
品牌工厂:您之前是做开发的背景出身?您会不会觉得埃及员工的能力和您想的有落差?
陈佳涛:是的。
其实落差到还好,因为埃及作为外包还是绰绰有余的。外包对技术要求的天花板不是很高,外包一般只是做一个MVP,然后做一些短平快的开放。很少有公司会把整体、全阶段的开发放在外包公司。
所以埃及外包公司的情况是,这些IT人才是属于中间型的,基础的他们做不了,高端的也不行。什么意思?你要做简单的系统,简单的APP、ERP之类的程序,他们可以做到,人才性价比很高。
但是你要做到一定高度了,那他们的技术天花板就比较低。比如说,埃及很少程序员见过百万级用户的系统长什么样,哪怕十年资历的高级工程师也没见过,更不用说千万级用户的系统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说的“游击队”,他们不是“正规军”,不像美国硅谷的程序员,他们的基本功很扎实,再加上大公司的培养、加上十年经验,这些人出来创业就很厉害。但是埃及这边,本来在教育层面的基本功就马马虎虎,而且工作五六年也没见过百万级用户的系统,所以埃及的IT创业人都会有这个毛病,基本功不扎实。
但是作为外包,还是取决于你做什么项目。如果你的项目是成熟的商业模式,成熟的系统,你来阿拉伯世界做一下本地化,那没有问题,所以我们来这边开发有这个好处;但如果你想做创新的项目,很快就会碰到天花板,那就只能花钱请更厉害的团队,埃及有厉害的程序员,但都不在埃及,在英国、德国的公司里。
品牌工厂:还有个好处,埃及的人工成本比较低?
陈佳涛:是便宜的,比印度便宜。现在印度程序员得三到五千美金一个月,埃及只要一半的价格,两三千美金的程序员已经很资深了,至少五年以上经验,一般的程序员薪资在一两千美金。不过那边平均工资才几百美金,一两千也已经很高了,但相对于沙特那边的人均工资,这已经算很低。
现在很多项目都放在这边外包,包括德国、英国、意大利公司都在这边外包。
品牌工厂:您在中东待的时间不算短,您怎么看待中东目前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陈佳涛:中东的互联网,说白了还在追赶欧美的阶段。
因为海湾国家是增长市场,但是Facebook、Google这些欧美公司还是看不上。现在微软进入了沙特,谷歌也进来了,但他们进来只是开展业务,并不代表他们对市场有多重视,所以还要靠本地人去发展本地的互联网产业。
本地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势头不错,他们融资也不难。
品牌工厂:沙特创业者可能是比较幸福的,因为沙特本身创业的人少,但钱又比较多?以你们为例,创业者在沙特去谈融资,大概多长时间能拿到?
陈佳涛:总体来说,沙特的创业潮也是一阵一阵的,有一个周期性。前几年,基本上有个PPT,融个几百万不是问题,但是能做出来的很少,到后面投资人也慢慢成熟起来了。资本成熟了,市场才能成熟。
品牌工厂:您在埃及跟中国出海公司有接触吗?
陈佳涛:埃及这边的中国公司主要是工程建设的,其他的主要是泛娱乐公司更多一些,比如社交、语音房之类的中国产品,以及中国的MCN。因为埃及的文化产业发达,然后做内容的成本低。
从印尼、印度,再到中东
品牌工厂:陈总,您是出海人里比较少有的,在印度、东南亚和中东都呆过的人,您怎么看待这几个国家市场?
陈佳涛:比较直观的,就是很多中国人第一批进去,踩点都踩对了,但是最后赚到钱的、能留下来的,其实都不多——几次浪潮都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
大家先是一窝蜂进印度,然后一窝蜂去印尼,现在是一窝蜂去中东。先进去的肯定能赚到钱,后面进去的就不一定了。像印尼市场,现在基本上被做“烂”了,最早是阿里去投电商,然后一批做内容的跟着进去,现在互联网金融、小贷也跟着进去了。
当然,在东南亚,无论是Shopee、沐瞳,还是极兔,是中国的公司才把事情做大了。
品牌工厂:您是在美国读了计算机,是哪一年回国的?
陈佳涛:大概是2010-2011年,那时候国内移动互联网刚开始。但我不是做了互联网,是做了房地产、物流供应链。我当时认识一个欧洲来的投资人,当时中国很火,但我们在中国忙了几年,发现中国房地产不好做,然后又回到互联网行业来了。
品牌工厂:您在国内待了几年,然后就去印尼了?
陈佳涛:大概是在2016-2017年,当时是去印尼做游戏,认识了一个印尼的华人老哥。印尼动乱之后,印尼的有钱人把钱转到了新加坡、香港,留在印尼的是一些很传统的业务,包括食品百货、烟草、房地产。金融、银行牌照都充公了,所以他们都转掉了。
然后他们觉得传统行业不行,所以转向了互联网,投了几个互联网项目。当时我们跟他们聊,后面决定了做游戏。
我到印尼的时候,其实也赶上了一波出海印尼的浪潮,主要是阿里投资了Tokopedia,腾讯、美团那几个大厂都来参与了。然后一窝蜂的小厂也来了,满大街都是从中国来的,包括MCN、P2P小贷等。
品牌工厂:您是哪一年到了印度去?
陈佳涛:从印尼之后就去了印度,印度主要是逛了几圈,看了一些项目,然后发现我们去的时候,估值泡沫已经蛮厉害了。
我在2018-2019年孵化了一个项目,后面我的朋友也投了其他的项目。然后我们去看游戏和内容,发现印度市场是好,但是挑战也挺大的,主要在监管方面,税务巨高。印度人希望拿到美国、中国人的钱,但是不愿意让外国企业进去跟他们竞争。
品牌工厂:后来你们一大批人选择去了中东?
陈佳涛:我们当时组了个小分队先来中东,在2020年的时候,迪拜、阿联酋、沙特都转了一圈,差不多看了小半年。然后聊了一些当地项目,当时觉得这个市场挺好的,还疑问为什么这么好的市场不受关注。但过不久马上就被关注了,中国创业者也一窝蜂过来了。
品牌工厂:你觉得市场好,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收入高?
陈佳涛:收入高,客单价高,然后竞争又小。而且这个市场不是蓝海或红海,这市场几乎就是空白,基本上当时很多板块都是空白。
那时候也基本上没什么独角兽,没什么竞争,所以决定来做中东。
品牌工厂:据说今年TikTok Shop也会在中东推出专门的电商了,中东今年的电商格局可能会不太一样了?
陈佳涛:字节对中东市场的带动效率应该会比较高,因为中东适合做网红直播电商,中东市场的消费习惯和中国比较相似,都是人情社会。
品牌工厂:中东会是后面比较火热的地区吗?
陈佳涛:我觉得创业条件的话还是相当不错的,市场消费力在,竞争少。门槛也不算高,中国第二、第三梯队出去的公司,大部分不是冲着做独角兽去的,大部分是想赚快钱,赚快钱还是有机会的。但长期做的话,还是需要本地化能力,我觉得中国出海公司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真正做深耕本地化的能力,还是未来要加强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