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由蚂蚁国际旗下全球收单品牌Antom与智象出海联合主办的线上分享活动《支付专家视角——透视日韩消费市场》顺利举办。活动以支付为切口,深入讨论中国品牌在日韩市场的本地化落地问题,吸引了大量已在日韩布局或准备进军日韩市场的品牌代表参与。
在90分钟的分享与交流中,蚂蚁国际Antom日本地区业务负责人一会和韩国地区业务负责人朴永彬,围绕日韩消费者画像、支付习惯、展业挑战与合规细节,以专业又接地气的方式展开全景解读。
本文将围绕本次对话内容,从三个关键词——文化信任、支付生态、市场误区,归纳出品牌在日韩市场变现的底层逻辑。
从支付看文化:“信任”构成本地化的基石
日韩作为亚洲两大发达经济体,拥有极高的人均消费能力和数字化基础,但同时消费者行为却体现出强烈的本地文化差异,尤其是在“支付”这一直接关乎成交动作的环节。
在日本,一会指出,尽管信用卡覆盖率高达76%,但“安心”依然是消费者选择支付方式的首要因素。“便利店支付”作为一个高度本地化的方式,虽然流程复杂,却依然占据线上支付30%以上。原因很简单:它满足了日本消费者“先验货、后付款”的消费心理,也让他们更容易信任一个初次接触的电商品牌。
而在韩国,朴永彬指出,消费者更注重的是效率与便利。他们习惯于在多个钱包之间切换以获取积分优惠,平均每人持有4.4张信用卡,同时广泛使用Kakao Pay、Naver Pay等电子钱包。这种“快速比较、即时满足”的支付行为背后,是高频电商消费的生活方式。“韩国消费者月均线上购物超过3次,这背后是一个极致讲究‘体验与反馈’的数字零售文化。”
这也决定了两国支付本地化策略的根本差异:日本重“安全感与保障”,支付方式要全,合规要细,流程要“踏实”。韩国看“便捷与营销”,支付链要快、要灵活,还要支持联动促销、积分与返现。
支付不是技术接口,而是用户体验的关键动线
作为支付服务商,Antom并未仅将“收单”视为技术集成,同时也关注支付背后的用户体验,助力出海品牌在当地市场深耕。
例如,一会特别提到,日本电商展业除了支付接入,还必须符合《特定商事交易法》的一系列规定,“它规定在日本做电商,你得准备好一个公示页面,写清楚谁是贩卖商,谁是运营方,客服电话是什么?如何保证消费者权益的?退货退款时效等。”
对于新入局的商户来说,这么细致的本土法规,虽然更有指导性,但是实际中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到合规红线。而Antom的本地团队,除了提供支付服务的支持,还帮助商户准备合规材料,协助商户在当地市场顺利展业。此外,Antom还提供AI驱动的数字营销等特色服务,赋能商户业务可持续增长。
而在韩国,朴永彬指出,“支付体验”和“物流服务”是影响复购的两大抓手。Antom在韩国取得了Kakao Pay等钱包的独家协议,在结算端提供秒级到账,在营销端可与钱包积分体系打通,帮助商户降低成本同时提升转化效率。
这也印证了一个重要趋势:支付既是资金通道,也是服务动线;既是底层基础设施,也是用户信任的前台接口。
本地化的最大误区:一套打法打天下?
活动的最后,主持人与两位专家进行了一段颇有洞察力的自由对话。
当被问到“出海商户最常踩的坑”时,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指出了“惯性复制”的问题。
“很多品牌习惯把在欧美或东南亚跑通的模式原样复制到日韩,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文化背景完全不同。”
在日本,商户往往忽视了便利店支付的动线与说明设置,导致大批用户在支付环节流失。而在韩国,许多商户低估了钱包运营的复杂性,比如忘记设置自动积分返现或错过本地节日的优惠活动窗口。
此外,一会还特别提醒,出海品牌在早期展业中,常面临“用境外主体 vs 设立本地公司”“自营模式 vs 平台化模式”的关键决策,而不同模式会带来支付牌照、结算时效、税务处理等一系列衍生挑战,建议商户在进入市场前务必进行系统规划。
对于想要进入日韩的品牌而言,支付不再是后台的财务接口,而是影响转化、塑造用户体验与建立本地信任的关键一环。
在“入乡随俗”逐渐从口号变成行动方案的当下,唯有深入理解消费者心理与支付生态、重构支付动线与服务细节,才能真正破解日韩市场的“文化密码”。
为帮助品牌进一步理解日韩消费生态与支付系统,本次活动主办方Antom团队特别准备了《日韩消费支付市场研究报告》,该报告现已开放限时获取,品牌方可联系大智,领取完整版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