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难管理?印度教授教你如何用好他们

教育 6年前 (2019-07-09)

“本来我只是想来中国参加短期的交流项目,最多一个月,我想,在这里我可以研究中国的公司、中国的高管,以及深入了解中国的经济体系,”Rama Velamuri对智象出海(The Passage)回想起第一次来中国的情形。

十三年后,Rama仍然坐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的教授办公室里。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副中式老虎画作,Rama属虎,这幅画是同事送给他的。他还有一个非常地道的中文名,叫方睿哲,也是同事帮他取的。

2006年,他在西班牙的IESE商学院任教时,第一次来到了中国。IESE当时已经跻身全球顶尖商学院之列,而CEIBS仍然名不见经传。

那年7月,他同IESE的EMBA的学生一起来到中国,进行为期两周的访学,萌生了来中国工作的想法,“虽然那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但我一直在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我知道中国以多种方式影响着世界商业版图。”他说。

此外,Rama的一位西班牙朋友跟中国有生意往来,他也常常告诉Rama,中国是必去之地,“如果你对中国一无所知,你就没有资格在任何一所商学院任教,因为中国对世界经济体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他对Rama这样说。

于是,Rama找到了当时CEIBS的院长,因为没有短期访问学者的空缺,他一直等到了当年的12月,才等到了一个教授创业学的机会,为期三年。决定接受这份工作后,IESE方面不愿意放他走,甚至提出为他保留教职,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来到了上海。

两年之后,Rama一家已经彻底定居在了上海,于是就继续留了下来。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他看到越来越多的印度学生来CEIBS求学,现在,印度学生是CEIBS最大的外籍学生来源之一。这些年,他也迎来了几位印度同事。现在,CEIBS的外方院长就是一位印度裔Dipak Jain,他曾任全球最负盛名的INSEAD商学院院长,此外,CEIBS还有其他两位印度裔的教授。

作为中印人才流动的一部分,Rama的独特视角也让他观察到了中印经贸大潮的涌动,在智象出海(The Passage)的采访中,他讲到了印度经理人的优势、中印创业者的互补、印度员工的管理,以及中国公司国际化的走势。

印度人难管理?印度教授教你如何用好他们

中国的吸引力

智象出海:你认为CEIBS等中国商学院吸引印度学生的原因是什么?

Rama: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吸引力开始增加。西方经济开始减速,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高速发展。所以从长远来看,如果他们了解中国,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CEIBS学习过的印度学生,可以以多种方式参与中印贸易,很多学生在中国为西方跨国公司工作。中国公司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他们也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来开拓国际市场,需要一些像印度人这样的人才为他们工作。  

中国商学院自身的实力也在提升。如果说以前有些人选择我们是因为了了解中国,现在我认为仅仅是因为我们是一家顶尖的商学院。CEISB在《金融时报》上的排名一直在上升,去年已经排到了第五位,而印度学生非常看中这一点。现在,CEIBS有大概是10%到15%的印度生源,是最大的外籍生源之一。

在中国的商学院学习,他们也可以获得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是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国的机会。比如学习语言的机会,我们有些学生中文说得很好,他们回到印度就会有很好的职业发展前途。

其次,他们可以从中国的企业家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说,印度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有时候缺乏野心,当公司增长到某一阶段,他们可能会觉得可以了,来享受自我或者追求一点精神方面的事情吧。

但中国的企业家想把公司做到最大,想做到几十亿美元的收入,瞄准的是在美国上市。这是中印企业家一个很大的不同。

另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是,印度创业者和企业家可以在中国,看到几年后印度的样子。在科技方面,印度可能比中国落后四五年,许多印度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尤其是科技行业的创业者都在关注中国,比关注美国更为密切,这对印度来说更具有参照性。尽管印度和中国的收入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但印度和美国的差距更大。

如何用好印度经理

智象出海:我们可以看到在国际大公司的管理层里,有很多印度裔,却很少有华裔。在你看来这是什么原因?    

Rama:我想可能有几个原因:

首先当然是英语能力。英国人统治了印度200多年,西方对印度的影响非常大,语言不仅仅是语言,语言也会影响理念。我们将英文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但是像我这样的印度人,我们在学校里用英语来学习一切内容。所以我们思考的方式可能比较西化,所以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印度人可能更容易适应西方。

其次,在印度所有的商业实践、商业培训也都是西化的。例如,我们的会计制度完全是基于英国的制度,所以印度的会计师非常适应英国和美国的体系,我们有和英国注册会计师一样的认证。

再次,很多印度人——至少在我这一代,我们都和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生活在大家庭里。当你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和表亲的时候,你就得学会谈判,因为你的一切都需要分享。而且你会知道,如果你不去争取,你就不会得到它。这也是一种训练。

我认为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印度的经理人可以很好地处理不确定性。印度的社会系统有时候很混乱,所以印度的经理人可以很好地应对这种混乱的环境,应对很多不确定的变量。我认为,这种应对不确定性、应对来自各方不同利益和需求的能力,往往是印度经理人的长处。

智象出海:你认为中国公司和中国的创业者可以向印度学习什么?

Rama:我认为印度公司——尤其是中等规模的公司在管理方面非常强大,这可能是一些中国公司所欠缺的。

我认为,中国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有时候太关注增长了,不太注重公司的管理。在印度,有非常多的中等规模的公司都很不错,有非常强大的治理结构,董事会的运作非常良好,每个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职能,也可以更好地控制正在发生的事情。

所以我感觉,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可以向印度学习。当然,印度私营企业的历史已经有两百年了,而中国可能只有不到35年,这也是区别。比如,印度的会计行业非常成熟,从业人员也非常成熟。

智象出海:相比于在印的韩国或者日本企业,中国公司好像在管理印度员工方面面临着更多难题。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Rama:我觉得这很正常。因为相对来说,中国公司的国际化时间更短,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注意到中国公司学得很快。过去十年,中国公司改变了他们在海外的运作方式。在早期,有一些重大的海外收购曾经失败,但现在中国公司在海外做了很多大型的并购。

而对于在印度的中国科技公司来说,他们的全球化也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华为就是个例外。它在班加罗尔大约有4000人,在印度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而字节跳动在印度的时间就要短得多,自然就会有区别。

小米做得也很不错。它有一个很好的印度当地管理团队,总部也给了他们经营企业的自由。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方法,因为印度不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一般来说,印度经理人非常忠诚,当然,你要通过正确的渠道、仔细考虑,聘请有经验的人。

此外,印度的高管都更习惯西方的思维方式,即在社区内进行持续沟通,他们想知道总部在印度的战略目标。印度媒体也报道过,中国公司的印度员工流动性高的原因是,印度员工感觉到中国人与他们缺少交流。

我认为沟通在印度非常重要,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公司重要的一部分,至少对高管要如此。比如说阿里巴巴,它就会把Paytm的高管都带到中国来,让他们在中国呆上一段时间,这样他们也就会成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当他们回到印度的时候,就会把这种文化传递给公司的其他人。

智象出海:你认为,中国公司与印度员工之间如何建立信任?

Rama:我认为相互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要了解印度人做事的方式。

在中国,人们更习惯于服从命令,他们也希望印度员工按照要求不打折扣地执行。但对印度员工来说,他今天可能会按照你的要求,但明天他们可能会说,为什么我不能换一种方式呢?

你首先必须理解,这就是文化的差别。然后必须要非常清楚地表达需求和期待。

其次,也要花一点时间来等员工接受,要有耐心。那些被派驻印度的中国员工,也应该是心态开放、耐心的,了解更多当地的文化,就会有更多不同的视角。

我想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美国公司或印度公司来到中国时,他们也必须尊重自己的员工。此前,他们也曾在中国遇到过管理本地员工的问题。

现在,中印之间的人才流动也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

每一个来到中国的印度人,和每一个去印度的中国人都像一座桥梁,他们会把他们的经历传递给周围的人。比如说,我和我的家人、朋友说了我在中国的经历后,他们开始了解中国。

中印的合作潜力

智象出海:目前中印之间仍然存在着许多刻板印象和误解。你觉得这种情况,中印双方应该如何去应对?

Rama:在我1983年去西方国家的时候,西方国家对印度也存在着很多偏见和误解。比如说印度极度贫困,印度的街道上全是牛,印度的孩子吃不饱等等。但在印度的IT行业崛起后,印度的形象开始慢慢改变了。现在,西方国家对印度的第一印象都是强大的软件行业。

中国也一样。早年,中国出口到印度的都是非常便宜的产品,有时质量不是很好,部分原因是印度人的支付能力,所以商家提供的商品往往质量欠佳。

但我认为,手机正在改变中国产品在印度的形象。像小米、华为或者vivo等手机,都是非常优质的产品,技术上非常先进,价格也很合理。所以可能四五年后,中国产品在印度的形象将大不相同。

另外,中国也需要在软实力方面更多投资,更愿意对媒体开放,我认为这种开放将会给中国带来很大的帮助。

智象出海:你怎么看未来中印经贸和人才流动的趋势? 

Rama:2002年朱镕基总理访问了印度,当时他和印度总理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不要等到所有的冲突、边界问题都解决了再发展双边贸易和投资,在处理这些问题的同时,建立一种贸易和投资关系。

当时他访问印度时,双边贸易额约为20亿美元,但今天接近1000亿,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双边的投资也开始增长。但对于两个如此大的国家来说,双边贸易应该至少与美国和加拿大双边贸易等同,在4000亿到5000亿之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两国经济需要更紧密地合作,尤其是在供应链的整合方面。举个例子,苹果如果想把整个亚洲看做单一市场,他们可以在中国生产一些特定的部件,在印度生产一些特定的部件。这样就可以产生规模经济,然后产品在整个亚洲销售,这在欧洲已经在发生。

这是一个整合的生产策略,但在这之前,我们还需要更多地了解彼此。

此外,中印双方也必须有更多的人才流动,比如大学系统的交流。现在已经有很多印度医科学生在中国学习,但是我们也需要商学院的学生、人文学科和学习语言的学生。

现在双边旅游的数字也还很小,这一点也应该继续增长。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放缓,会有更多中国投资者投资印度。印度也会是中国很好的人才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