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宇无限丁吉昌:中国走向全球,是我们这一代人未来四十年最大的历史机遇

报道 5年前 (2020-02-22)

今年的春节假期,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整个国家和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我工作十年来,第一次有了超 2 个星期假期,第一次破天荒的竟然全国推迟复工时间。朋友圈的恐慌和悲观情绪每天几次过山车,正如最近的股市,看得懂的看不懂的,每天都在发生着。

过去一年,我们经历了中美贸易战的极度恐慌,见证了英国脱欧的历史性事件,正经历病毒全城肆虐,甚至第一次经历朋友圈集体悼念一位普通医生,这几天的文章铺天盖地都是在讨论企业如何艰难,中国经济和社会可能会面临巨大挑战等。

2020 开年时,我用「穿越寒冬迎春来」给公司做 2019 年总结,如今看来,也许这个词比过去一年全社会的年度词汇「我太南了」更适合我在 2019 的年度总结。

大宇无限丁吉昌:中国走向全球,是我们这一代人未来四十年最大的历史机遇

过去四十年中国追上世界,未来四十年中国推动世界

有一天,突然 Quora 给我推送了一个话题,中国会在 2019 年崩溃吗?

这位名为「罗伯特」的答案很好,他罗列了西方媒体在过去三十年里每年标志性的恐慌性报道中国会崩溃的标题,正如我们过去我们也会经常看到的标题党「今年是历史上最难的一年,这困境百年一遇」。实际上,如果你拿这个标题在 Quora 上搜索,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奇怪问题和答案。包括问中国有没有高速公路?中国有没有车?中国是不是安全等等。

很幸运的是,这些人的预测全部都失败了。

也有很多人会说,之前不会出问题,并不能保证接下来一年不出问题,你看 Balabala 这么多问题,听起来就是这么无懈可击。是啊,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未来,写保证书看谁会吹牛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从概率上来说,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一个公司还是个人,时间如果放长到五年十年甚至更长,其能一直成功的概率基本都会低于 1% ,所以如果你想提高自己预测的准确率,特别是面向一个新事物,你就是闭上眼睛瞎说几个理由,其命中的概率也会高于 90% 甚至高达 99%。想做成点事情的我们,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个概率分布,才能真正明白预测一个事情将来会失败其实没啥意义,就像老话说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怎么样穿透迷雾,看到一个组织、一个公司能克服各种挑战成功把事做成的关键因素,同时不做一个浪费时间的看客,而是跳进去躬身入局,真的把事做成,才有真正有意义的洞察。

甚至我们可以换个问题,你身边那些学霸或很有能力的人,在过去几年几十年都证明过自己的人,他们中有多大比例突然一天就变成了学渣或被困难击倒了?持续学霸的概率是远大于还是远小于那些学渣突然一天变学霸?持续做成事的概率是远大于还是远小于那些能力不行的人突然一天能力爆表改变世界?

创业十年来,我越来越钦佩那些组织能力超强的公司和组织,组织持续的生命力不因某个人的缺陷而陷入万劫不复境地,总能触底反弹,持续迭代,持续生长。

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组织,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这可能都是最为重要的素质,这种能力不会随一时一地的环境变化而快速消失。

感谢过去一年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经管学院、泰合崇岭计划和青腾大学的学习,对国家的经济运行和世界经济有了更多的一些认识。

毕业这么多年,一直聚焦在自己的工作上,还能有机会挣脱一点眼前的事情,回到大学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碰撞,确实对个人成长和视野的帮助巨大。

也终于越来越理解了「十年才能做成的事,没有人跟你竞争」这句话对于个人、对于企业,甚至对于一个国家的力量。

四年前,我们开始做大宇无限这家公司时,就是因为我们坚信:未来十年,能成为世界级科技企业一定都是国际化公司,而且一定会有一大批中国公司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甚至大概率能占到近一半数量,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一半以上业务将会来自中国之外,就像今天美国、欧洲、日韩、新加坡甚至海湾国家的企业一样。

而回到 2015 年,这样的公司在中国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基本上当时中国企业 99% 都是中国境内业务和营收。当时相信我们这个判断的投资人后来不少都成了我们股东,就我自身感受而言,经历过 2018-2019 的中美贸易战,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往外走,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从连接中美到转向连接中国-东南亚,开始考虑进军印度,投资中东,远赴非洲,关注拉美,越来越重视国家在五年前发出的一带一路倡议。

我还清楚的记得,在 1999 年时候,因为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我们一群在读初三的好朋友们在聊起中国和北约的经济差距,GDP 甚至还不到人家的 10%,这个仗怎么可能打?打了怎么赢?虽然当时都听到电视里北大的同学们说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其实也是似懂非懂。甚至就是当时隔壁的日本,都觉得他们经济太发达了,科技太厉害了。虽然时间已经过去 20 年了,但对于当年这个差距有多大那真的是刻苦铭心,怎么也不会想到未来看得见的时间里会有赶上的可能。

后来到了 2003 年,要高考填志愿了,突然有一天老爸跟我说,国务院总理决定在中国选 35 所高校设立示范性软件学院,号召大家向印度学习先进的软件产业,甚至在 2006 年这些高校有去印度班加罗尔的实习机会时,只有年级前几名愿意放弃,后面几名才能有机会被选上的火爆局面。谁也不会想到,十年后的 2016 年,当年那批毕业生已经有不少人甚至已经把自己的软件公司开到了印度,准备用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和运营经验去降维占领这个巨大的十亿级市场。

大宇无限丁吉昌:中国走向全球,是我们这一代人未来四十年最大的历史机遇

数据来源:World Bank

年中的时候我给团队出了个题目:如果我们把中国和日本在 20 年前的 GDP 数据和增长图拿出来,站在当时的你真的能有信心预测准确未来 20 年会发生什么么?

甚至我们换个题目,把今天中国和美国的 GDP 也摆出来,请问你能有信心预测 20 年后中美之间的 GDP 会变成怎么样呢?

如果世界银行、IMF、中国央行和北大清华教授们对未来几十年中美和世界的经济发展预测都比较接近,到底他们推测更可靠还是我们自己从各种媒体上看到的耸人听闻的担忧更可靠?

大宇无限丁吉昌:中国走向全球,是我们这一代人未来四十年最大的历史机遇

数据来源:World Bank, 清华大学鞠建东

过去十年时间,因为业务和公司发展的需要,我跑遍了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被欧洲「Developed Country」的发展停滞意外过,也羡慕过美国加州民众的高素质,更被埃及开罗的时间凝固和烂尾楼震惊过。而巴西墨西哥的贫民窟、印度的老德里,更让我回忆起的是过去一二十年中国的农村乡下,或是东莞樟木头的衰老甚至是握手楼的深圳城中村。

在开始出国的前几年,每次跑的都是西方国家,我一直没有得到答案的,是不是全世界都只能像美国一样,富人一个区,社区及其干净和安全;穷人一个区,又脏又乱又危险。无论是欧洲、北美、南美、中东北非甚至是东南亚,我看到的都是这样。我一直也没有想明白中国政府一定要把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放在一起,做大社区的思路到底是什么,以及是不是就像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的吐槽那样,这条路是行不通的?直到去年跑了几次日本,发现无论是大城市东京、老城京都还是神户这样的小城市,都像中国城市一样极其安全,无论多晚你都可以相对放心的步行,不必担心像呆在纽约、旧金山或圣保罗一样,晚上日落就闭门不敢外出了,甚至满大街躺着衣衫褴褛的无家可归者。

这些观察,也让我更加坚定中国经济未来一二十年仍然会有大发展的,首先不可回避的是美国科技和基础研究的领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才能到达,但同时我认为未来十年更触手可及的是像日本城市的干净、高密度的铁路系统和市民高素质。试想,如果中国所有的公共厕所都像日本一样,无论是公园、餐厅还是火车站,都能有非常干净的智能马桶,而且市民也能维护的非常好;城市每条马路都能一尘不染,每个家庭都能垃圾分类做到极致,每个紧邻城市之间的交通都能像坐公交一样通过高铁每半小时一小时就能顺利抵达,这得拉动多大的经济发展?随着今年中国人均 GDP 到一万美元,整个国家在科创和基建的大力投入,未来几十年追上美国的基础科研能力,还是可以预期的。

虽然中国的 GDP 已经接近日本的 3 倍了,但是中国的人均 GDP 还不过是日本的 1/3;虽然中国的 GDP 已经快到美国的 70% 了,但是人均 GDP 也才美国的 20%;虽然深圳的 GDP 已经超过香港了,但深圳的人均 GDP 也只有香港的一半;虽然深圳粤海街道办的人均 GDP 已经接近美国人均 GDP 了,但中国还有十几亿人,他们离粤海街道办其实也还有不小距离。

虽然我们经常看到上面这样一些数据对比说明我们差距还很大,但换个角度,这些走在我们前面的国家不正好证明,这条看得见的路我们都还有几倍以上的发展空间的吗?我们最少还能再造几个腾讯、阿里巴巴甚至华为这样的世界级领先企业,我们老是天天担忧没有未来有什么意义呢?

要知道即使今天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已经连续几年超过了 30%,但占全球 GDP 也不过 16%。如果回顾上个世纪美国 GDP 超过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到真正成为引领世界的第一级尚且花了 50 年,我们是不是还有很多时间去努力?如果中国能够在未来五十年成长为推动世界经济不断前进的力量,我们有生之年都还能够看得见。站在这样的历史性机遇面前,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抱怨还是将其实现?

试想,如果中国的人均 GDP 未来 20 年能赶上日本甚至未来 50 年赶上美国,中国的发展将会拉动全球多少人脱贫致富?中国将会拉动世界上多少国家进入发达国家序列?中国将需要多少对世界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有了解、有深究的专业和管理人才?

我这些年越来越有一种感觉,这过去的四十年,对于我们父母这一辈人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他们人生中最好的时代机遇。而已经工作的 80/90 甚至 00 后,中国走向全世界,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未来四十年最大的历史机遇。

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自己面对的这个问题特别与众不同,特别难,那些低垂的果实都被前人给摘走了,在过去的很多年,我都被这种观点给误导了。直到后来读到杜兰特夫妇写的《世界文明史》和《历史的教训》,你才会发现其实人类的发展困境不但非常相似,甚至所有的错误都高度一致,反反复复的出现。「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无论是今天大家担心的大龄未婚青年问题、高离婚率还是未来即将面临的高龄化,其实在 200 年前的英国,一百年前的美国,几十年前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一样出现过。

今天你觉得被前人解决的这些问题很简单,只不过是因为你看见解法了,而无视了当初他面临未知的那个恐惧;同样的,你今天觉得就你遇到的这个独特问题,极大概率在其他行业或在其他国家早就有人有过解法了,也一样是别人眼中低垂的果实而已。如果你再回去看看文章开头的 Will China Collapse in 2019 那个问题,是不是觉得担忧过度了?那大家今天极其焦虑的 2020 经济崩溃论真的需要太过担忧么?

去年才读到牛津大学教授 Peter Frankopan 前几年写的《丝绸之路》,看他分享的亚欧大陆在这几千年作为世界的中心,全球经济和各个国家的协作模式是怎么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再去对比基辛格老先生写的《论中国》和《世界秩序》,我隐约从今天伊朗领导者的处事风格中仿佛看到了当年教员的影子,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深刻研究过教员的选集。你甚至还会发现,即使是今天很多棘手的地缘政治问题,如果能站在更长历史深度去思考和求解,不但这两位世界级的专家意见不太一样,也能让我们反思,也许世界发展的方法论甚至人类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今天我们在媒体上所看到的那样一成不变。

如果我们认为今天的世界分工合作甚至国家之间的合作是有很大问题的,而未来我们这一代人又是可能见证新历史的人,我们能不能在未来几十年认真的做点什么,展现我们这一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探索出更好的和世界各国相处的方式呢?

悲观的人每年都叹寒冬来,创业者眼中每年都充满机遇

2016 年前一个创业公司豌豆荚卖给了阿里巴巴,我们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大宇无限。

作为曾经经历过 2009-2015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大爆发大增长的亲历者,感受到的已经是当时市场普遍感慨的资本和创业寒冬,很多人非常不解的劝我们不要在资本寒冬时候出来创业,反过来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压力和刺激,团队全体铆劲狂奔熬到了 2017 年,结果发现资本更加寒冬了,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更难了。

都以为 2018 也许更好的时候,O2O 和共享经济却面临崩溃,中美贸易战说来就来,在文娱游戏苦苦煎熬时,美团老王「不是寒冬,是下半场」继续给大家输送信仰,只是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决定 2019 退休了。终于熬到了中美贸易战停歇,英国脱欧确定,大家觉得可以有一定经济确定性的时候,武汉疫情却重击所有人的乐观信心。

甚至还有人开玩笑说,这 2020 开年太难了,我可以把时间直接拨到 2021 么?我们重新过新年。

大宇无限丁吉昌:中国走向全球,是我们这一代人未来四十年最大的历史机遇

数据来源:知乎

不知道是我们从小的生长环境,还是受了《从零到一》还是《三体》的影响,我们也许一直都太关注竞争了,甚至是关注短期竞争了,总感觉只有竞争才能赢。在 2019 年,长期主义这个词被刷爆,正如前几年「做时间的朋友」,每个企业都开始在讲我们自己是怎么样做时间的朋友的。

但是,如果我们回头看看腾讯和阿里巴巴亦或是今天的华为,他们从非典过后的 2004 发展到 2019 年,整整十五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几亿美金的小公司成长为五六千亿美金的世界级公司,足足增长了一千倍。真正能够跟随这个公司在过去十五年,无论是持续成长,还是引领成长,亦或是持续投资持有的人,真的真的都是极少数,绝大部分人都是在中间不断的被震下车,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如果今天你还想找一个成长千倍的企业,你去投资或加入一个百亿美金的公司,在可展望的未来很显然已经没啥机会了。「十年才能做成的事,没人跟你竞争」,这句话无论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企业发展,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说这一年,我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可能都不是上面写的这些,而是一句话「阻碍一个人成长的,不是经验匮乏,也不是无知或智商缺少,而是傲慢和偏见。」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往往并不觉得自己情商不行,也难接纳别人的看法或是批评,甚至觉得真理是掌握在其这样的少数人中,而这恰恰会让其沉浸于自我欣赏,直至停滞不前。最早这句话是在很多年前从《三体》中看到的,但当时并没有特别记忆深刻,这些年不断的经历和成长,也近距离观察和学习了很多快速成长的前辈,更加认识到这句话的力量。也反过来鞭策团队,不要成为那个傲慢的代名词。

我们公司在这一年,也经历了无数挑战,作为一个面向国际化而生的公司,同时又是大量中国员工的文化背景,如何让不同国家的全职员工认同和共建公司的文化,如何让各个地区的人都能用同一套语言标准沟通开会,甚至用同一个目标来管理,都有了非常多的磨合和探索,也算是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步。在过去 2019 行业遭遇大挑战的背景下,整个海外市场反倒是迎来了很好的增长,甚至像 FreeFire 这样的产品一年时间甚至把新兴市场的游戏营收天花板拉升了上十倍,好的产品还是全球哪里都需要。经过四年的发展,如果行业内各位想进入一带一路这些市场,除了可选 Google 或 Facebook 这样的美国全球企业之外,接下来可能也就我们能帮更多忙了。在这一年,我们也取得了一些稳定增长,也帮助一些志在全球化的中国企业,包括像 YY、快手、阿里巴巴和国内的游戏公司更加深入拉美和中东北非,以做好本地化的方式来做好全球化。

我也不知道这四年里的哪一天,我突然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这么样来思考:所谓的「寒冬」,也许就如我们读书时代的「考上大学、走上工作你就自由你就轻松了」,正所谓彼之砒霜吾之蜜糖。正如最近的疫情导致很多现金流很好的企业一下子陷入困境,但在做 PE 的朋友却说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原来那些现金流很好的线下企业资本根本就投不进去,人家压根不缺钱,现在恰恰是 PE 资本能帮助到这些企业过冬的最好机会。就像前面讲到的,所谓的寒冬无论是资本寒冬还是经济发展变缓,这本来就是客观经济规律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学会与之共生,穿越周期才能历炼弥久的企业。2003 年的 SARS 让无数企业哀鸿遍野,但也造就了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伟大的企业,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有两家中国民营企业站上全球市值前十名。关明生前些日子分享了一个回忆录「17 年前,阿里巴巴如何应对非典」 ,也许最多再过十年,一定有一批伟大的企业和个人将在这一次大考中诞生或升维。

为了帮助公司所有人更好的理解如何才是穿越寒冬的正确姿势,我们在 2019 年底的冬日腊月里,把公司所有人拉去了甘肃的戈壁敦煌徒步。

其实很有意思,在刚开始选择目的地时,年纪大一点的人和管理层普遍都特别排斥去这种苦寒之地,更希望找个温暖的酒店泡泡温泉就好,但是公司的年轻人特别是南方的孩子全部都坚定的选择了去敦煌、去户外徒步。

决定成行之时,我的合伙人 Vicky 压力山大,特别担心这么冷的天户外徒步会不会有人扛不住,而很多南方人甚至这辈子是第一次去买羽绒服、雪地靴。考虑到时间、天气和安全,我们没有在零下十度走三天 100 公里的行程,而是选择了一段十公里的体验历程,期间穿越冰河、沙漠山、黑戈壁和草地,确实也让大部分人感受到了难忘的穿越寒冬。这期间,身体素质好点的很快就轻松完成,心肺功能差点的,甚至瞬间心跳也到了 180 每分钟,最终都有惊无险,所有人全部走完全程。

我们也想通过这个方式告诉团队,虽然听起来零下十度去戈壁徒步很疯狂很危险甚至非常难,但其实只要你认可这个目标不放弃,做一些基本的准备工作,有一个坚定的团队相互支持和鼓励,熬过这期间的无聊甚至是寂寞,其实真实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轻松,创业的历程何尝又不是如此呢?就像我们今天去看那边穿越过经济周期的企业和团队,也一样觉得他们之前摘掉的是低垂的果实。

除了体验穿越寒冬,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考量,因为敦煌是中西方文化千年的交汇点,这里有闻名世界的莫高窟,也是一带一路的起点,更有穿越千年的驼铃和西域传说。作为一个以海外一带一路为主要市场的公司,来这里还能让大家更好的看看世界。就如 Peter 所说,丝绸之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

如果不是去到当地,看到莫高窟那穿越千年留下的壁画和雕塑,你很难想象中西方曾经有过那么和谐的文化交融。甚至更无法想象,当年的玉门关和敦煌在历史上竟然有过这么重要的历史地位。这种感觉,特别像我们曾经去过的耶路撒冷,历史文化圣地,穿越千年。虽然今天我们已经从陆路走向了海洋,邮轮也替代了骆驼,世界的中心也从内陆转到了深圳这样沿海的城市。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像高铁一样的基础设施,如果能够贯通亚欧大陆甚至东南亚和非洲,沿海城市也会像敦煌或曾经的泉州一样从耀眼的明珠沉落在历史的记忆中么?又有谁,能够将这样一个时代的历史封存在某个角落,完美的呈现给未来的人类呢?

人生的意义

如果说以前也有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的话,那时候可能更多聚焦的是温饱问题:希望能够做成点事情,有一些成就感,同时帮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能够活得有尊严。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加上家人对物欲的期待也不是很高,倒是这些基本都实现了。

感谢我们的股东,感谢团队,没有辜负用户的期待,做成了一些事情,虽然未来仍然很难,还有很多关要去不断跨越。感谢深圳市,能给到良好的政策支持,不止是投资人这么说,政府也一样能做的很好。

这些都给了我们这些创业者很好的基础保障,孩子也可以有机会在深圳这边接受教育,不用再必须跑回北京去抢学区房了。

这一年里,随着孩子大了,我也跟很多人讨论和请教孩子教育的问题,国际学校、培训班和学区房,几乎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为什么今年我会在前面写这么一大堆对国家未来几十年的判断,因为这些不但影响了我对公司事业的判断和选择,也同样影响了对孩子未来的教育选择。

等到孩子成年,差不多也就是 2035 年了,按照各种无论是世界银行、IMF 还是国内顶级经济学家的判断,中国 GDP 都大概率将成为世界第一,同样的,无论是北大还是清华,大概率也会被刷进全球顶级高校的 TOP10 甚至 TOP3,这件事情的发生概率可能比我们孩子能考上北大清华的概率还要高最少一个数量级。如果觉得这个太捧国内高校了,也许你可以试试把香港/新加坡的 GDP 和他们高校的全球排名在过去 50 年的曲线拉出来看看;也可以把过去 100 年美国经济发展增长和美国高校如何超越英国牛津剑桥的曲线拉出来看看;也可以把中国经济发展和高校在过去 30 年在世界排名的曲线拉出来看看;甚至还可以把深圳市经济发展和深圳大学在国内的排名在过去 10 年的变化拉出来对比一下。看看这些曲线能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这个时候选择送小孩去国际学校,是不是相当于美国在成为世界经济引擎的时候,本来有机会在美国顶级名校念书和就业的美国人却选择把孩子送去了英国高校?相当于在上世纪 60-70 年代焦虑的中国人甚至美国人、英国人选择把孩子送去当时更强大的世界霸主苏联而不是去美国?如果说英美尚且同文同种,其实还没有太大关系的话,那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甚至是信仰都相距甚远,如果孩子接受了完全西方的教育,未来却又选择回国来工作和就业的话,她怎么能够更好的融入和同理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呢?

都说越出国越爱国,其实无论走到哪,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都是文化认同,所谓的根在哪。只不过在追求温饱的路上,我们其实很少会思考这个问题。甚至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对这种偏传统的仪式都还有些反感,甚至逃避。直到物质不再是你担忧的问题时,精神内核的诉求才真正浮现出来。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三大问: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或早或晚,终究逃不过。

这些年接触了很多财富或者时间相对自由在美国的华人,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其实也不比我们简单,要么得忍受「孟母三迁」或两地分离的亲情考验,要么得独自面对很难融入的身份和信仰认同。有位八十年代就是国内 TOP2 后来留美的老教授分享给我一句:选择出来,就像是拔萝卜,连根带起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完全得从零开始,所有的孤独和痛苦你都得独立承担,甚至也没人能懂你,甚至熬过这一代还有下一代。这里面大部分人也都非常爱这个国家,甚至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祖国和企业变得更好,这也许是这一代人躲不开的牺牲吧,就像改革开放几十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一样,他们做出的巨大时代牺牲,才给了我们这一代看更大世界的可能。

因此,既然有信心未来几十年留在国内大概率会是个上坡路,同时有机会让下一代少受一点我们这一辈根在哪的内心煎熬,这个选择就相对简单了,努力一点、买个好点的学区房,给她大一点的成长概率,不至于滑落到社会的底层每日为生活而奔波,至于未来能长到哪个天花板,就看她自己的造化了。即使只能做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平平淡淡、开开心心也很好了。

过去的一年里,从老到小,全家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兄弟姐妹经过几年的积累,也在经历一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较大的挑战是年底老奶奶突然在年前因肺炎住院近两个月(幸好不是这个月,实在不敢想象),甚至三次都面临这么大年纪是进重症 ICU、是否过度治疗还是放弃治疗的艰难选择,最终在做了所有能做的工作之后,也特别感谢爸妈的悉心照顾,特别是她老人家自己的福气,最终从死神边缘拉回来,也顺利回到她心心念念的老家迎来了自己的 97 岁生日。也正是老年人对落叶归根的坚持和奶奶的康复,时隔五年后我们终于再回到老家度过春节,在疫情肆虐的外部环境,以及四面透风的老房子里过年,没想到顺便还帮父母统一了全家孩子们的思想,同意爸妈在老家盖个房子的心愿? 

这一年因为在同时上几个课程,上半年几乎每个月都要周五晚上飞北京上课,周日晚上再飞回来深圳上班,陪家人的时间显著减少。就这么不知不觉,就工作十年,结婚也十年了。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挺幸运的,如果按照现在很多女生的基本物质要求,可能我也会成为大龄青年,想当初刚刚毕业,真是啥物质基础也没有,甚至因为刚刚创业忙的要死,两个人连蜜月旅行也没钱没时间。这十年里,虽然两个人也去了不少地方,但基本上都是陪着爸妈或者孩子,甚至和同事一起。

今年十一前夕,突然发现两个人都有假期,翻了翻签证也都还在有效期,就临时去了趟日本京都周边游,这么多年第一次没带娃没带老人,没有不得不去赶的景点和目标,结果就变成了散漫游。不过两个人的出行,收获还是很大的,不像平时都很忙,对于人生未来的思考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时间真的是一晃而过,有些事情再不去做,就老了。

这几年因为老人孩子和自身,医院倒是跑的不少,不少医院和机构为了规避自己担责的问题,真的是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流程和签字来折腾患者,不得不说有些医院的官僚主义作风甚至比垄断性国企或政府组织还要严重。如果未来这个产业能够向全社会放开,让好的医生可以生活的更加有尊严,也许就会像其他所有对外开放竞争的产业一样,同样能够跃升为世界级领先的行业。另外一方面,也能够避免高净值人群只能选择去美国、去欧洲、去日本寻找高端医疗,反过来通过这些人的不断追求,促进国家基础研究的不断提升,最终造福全体国民。

作者|丁吉昌  转自|公众号“丁吉昌”